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在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社会惰化研究
[2-6]
选择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来做对比,而这两种文化不仅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中存在显著差异,也在权力距离中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分析了在组织中个人主义
和集体主义与社会惰化的相关性,以及权力维度与社会惰化的相关性。本文采取
实验方式测试了实验假设,该假设是在文化维度中,权力距离与社会惰化有显著
相关关系。38 名中国暑期交流学生参与了实验,其中有两次数学计算测试和一
次文化倾向测试。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没有证据证明权力距离和社会惰化有显
著相关关系。但有另一结论表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与权力维度在统计学上有显
著相关关系。由于受到测试方法和样本质量的限制,本实验结果不完全可靠,需
进一步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会惰化;文化维度;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距离;组织行为MBA 学位论文 作者:阎鹏翔 在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社会惰化现象研究
II
Abstract
Studies of social loafing in culture perspective mainly focus o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However some researchers advocated that the main element that caused social
loafing in culture perspective was power distance (Klehe & Anderson, 2007). This is partly
because that most of the social loafing research on culture perspective choos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which are also distinct in power distance (Earley, 1989, 1993;
Gabrenya, Latane, & Wang, 1981, 1983, 1985).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and social loafing, as well as between power distance and social
loafing in an organizational setting.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power
distance had som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loafing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38 summer
school Chinese stud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two mathematic quizzes and a cultural questionnaire
test. The result of ANVOA showed there was no proof to justify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ower distance and social loafing,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nd power distance. However constrained by the test method and
sample quantity the result is less reliable and need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Social loafing; Cultural dimension; 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
Power dista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BA 学位论文 作者:阎鹏翔 在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社会惰化现象研究
III
目录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 .........2
(一)文化维度理论2
(二)社会惰化....2
三、研究方法 .........4
(一)假设........4
(二)研究对象....4
(三)实验设计....5
(四)自变量......9
(五)因变量......9
(六)测量方法...10
(七)实验步骤...10
四、实验结果 ........11
(一)假设一检验.11
(1)线性回归....11
(2)单因素方差分析....15
(二)假设二检验.21
(1)线性回归....21
(2)单因素方差分析....25
(三)假设三检验.31
五、讨论32
(一)解释和说明.32
(二)不足之处...36
(三)应用.......37
参考文献38
附录 A 三次实验成绩统计表........1MBA 学位论文 作者:阎鹏翔 在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社会惰化现象研究
IV
致谢.....2
作者简历.3MBA 学位论文 作者:阎鹏翔 在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社会惰化现象研究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随着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使用团队
来代替个人工作。许多公司把纵向公司管理结构压缩成横向团队管理结构,以期
能更灵活的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行政效率等。很多企业钟情于团队工作并且认为
团队工作能从多个方面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团队工作并不像
大家期待的那样有效。一些研究
[2-6]
表明当人们在一起工作时的效率比人们单独
工作时的效率更低。这种现象就叫做社会惰化现象。对社会惰化现象的研究可以
追溯到 1913 年的 Ringelmann
[7]
,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该实验被称为拉绳测
试。Ringelmann 让一群人拉住绳子的一头,另一头测量拉力的大小,然后他让
每个人单独拉绳子的一头,测量每个人的拉力。该实验的结果最终说明了一群人
合在一起的拉力少于该群人每人单独的拉力之和。如果要精确的阐述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该现象中,相比于个体工作,人们在集体工作时
倾向于付出更少的劳动
[8-9]
。所以说,社会惰化挑战了我们传统的观点,认为集
体的力量应该至少等于甚至大于每个个体的力量之和。而事实并非如此
霍夫斯泰德于 1980 年公布了文化维度理论
[10]
,从那时起很多研究人员就把
社会惰化现象放在文化维度理论中进行研究。社会惰化是有关于集体工作和个体
工作的区别研究,而文化维度理论中有一个维度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所以
研究人员就很自然的把他们联系起来,试图找寻集体工作和集体主义,个体工作
和个人主义在社会惰化中的关系。Gabreny
[4]
及其同事在 1981 年做了一个实验,
测试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社会惰化现象中的表现。他发现在集体工作中中国学
生并不像美国学生那样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惰化。从那次实验之后,研究人员做了
很多实验以验证不同文化维度对社会惰化现象的缓和作用。大多数研究人员把这
种对社会惰化的缓和作用归因于文化维度理论中的其中一个维度,即个人主义和
集体主义
[2,3;4-6;11,12]
。研究人员也发现一些证据证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与社
会惰化有显著相关性,即在个人主义社会中社会惰化现象明显,而在集体主义社
会中社会惰化现象不明显。但是最近 Klehe 的一篇文章
[13]
却提出了一个新的观
点,认为社会惰化在文化维度中的缓和作用不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造成的,而
是权力距离造成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在文化维度中的社会惰化研究都选择了东西
方文化来进行比较,而东西方文化不仅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中相差甚大,
也恰恰在权力距离维度中相差巨大
[2-6]
。Klehe 提出观点说权力距离大的个体在
集体工作中会更积极的改进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他还确认了权力距离和社会
惰化之间有某种联系。但 Klehe 的研究仅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描述性分析,用李克MBA 学位论文 作者:阎鹏翔 在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社会惰化现象研究特五分量表法来区别受试者态度,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我发现从 2007 年
Klehe 发表研究至今没有其他研究者对这一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所以我想用
更可靠的相关关系研究来验证权力距离与社会惰化的关系。况且,目前对这一领
域的研究很少,而它所带来的前景和应用却比较广泛,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在分析了 116000 IBM 的员工后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他提出了
与工作相关的六种文化维度,分别为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和
女性化,不确定性的规避,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自身放纵与约束。权力距离指
的是没有权力的普通人对于权力不公平分配的忍耐程度。权力距离短的人们希望
权力分配尽量公平而权力距离长的人们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权力分配不均。个人主
义者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扮演个体而不是扮演集体中的一员,并且他们更在乎个人
权力的维护
[14]
。集体主义者指的是人们倾向于认同自己属于一个集体。有着集
体社会价值观的人们会把集体成就置于个人成就之上并且他们愿意为集体利益
牺牲个人利益。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人们对于生活价值的判断。男性化代表了一种
强调成就,物质,野心和权力的社会形态,而女性化代表了一种强调人与人的关
系和生活品质的社会形态。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避免未计划未明确状况的程度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人们会尽量的提前计划避免出现偏差而不确定性规避程
度低的人们却乐于接受变动并喜欢未料到的事情。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代表了社
会对于过去,现在还有未来的观点。长期取向型社会偏向于对对未来做考虑,乐
于把更多的金钱和努力投资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短期取向型社会更注重现在,偏
向于投资于现在并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自身放纵与约束代表了一个社会对于人
类自然欲望与冲动的接受程度。自身放纵型社会允许并接受人类自然的基本的欲
望享受而约束型社会并不允许此类享受,还会用社会规范加以约束
(二)社会惰化
Latane, Williams 和 Harkins 于 1979 年提出了社会惰化现象后,研究人员对
其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并且发现了一系列导致社会惰化发生的因素。例如,
Earley
[2]
于 1979 年总结到,当个人的劳动产出在集体劳动中能被区分出时,社MBA 学位论文 作者:阎鹏翔 在文化维度理论中的社会惰化现象研究会惰化现象就会消失。Harkins 和 Petty
[17]
在 1982 年发现当集体工作比较困难并
且充满挑战需要付出比较多的努力和成员的特殊贡献才能完成时,个人就不会出
现社会惰化,即使个人的产出在集体工作中不可计数时也不会产生社会惰化
Karau 和 Williams
[15]
在 199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