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 : 郑毅
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第十四章
痛 风
重点难点
痛风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治疗要点
痛风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和分类标准
痛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痛风(gout)
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临床特征为血清尿酸(uric acid)升高
反复发作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及关节畸形
尿酸性肾结石、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性肾脏病变等
一、概 念
内科学(第9版)
一、概 述
分为3类: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
患病率受地域、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
随年龄及血清尿酸浓度升高和持续时间而增加
我国患病率为1%~3%
痛风常与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伴发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仅有波动性或持续性高尿酸血症,但尚未发生痛风
从血尿酸增高至出现症状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可终身不出现症状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间歇期
(三)痛风石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四)肾脏病变
痛风性肾病、尿酸性肾石病、急性肾功能衰竭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间歇期
1.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受累关节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单侧第1跖趾关节最常见
3.发作呈自限性,多于2周内自行缓解
4.可伴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
5.关节液或痛风石中发现尿酸盐结晶
6.秋水仙碱可迅速缓解症状
7.可有发热等
间歇期是指两次痛风发作之间的无症状时期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痛风石
(三)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痛风石(tophi)
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常见于耳廓、跖趾、指间、掌指、肘等关节、跟腱、髌骨滑囊等处
外观为隆起的大小不一不规则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尿酸盐结晶物
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三)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多见于未规范治疗的患者
病理基础:痛风石在关节周围组织引起慢性炎症性病变
受累关节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疼痛
随病程延长,关节炎发作频率增加、发作时间延长、发作程度加重、间歇期缩短
最终关节广泛破坏及巨大的痛风石,出现多种畸形,尤其在手和足,并可造成进行性残疾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内科学(第9版)
(四)肾脏病变
1.痛风性肾病
起病隐匿
早期可仅有间歇性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蛋白尿渐转为持续性
肾浓缩功能受损,夜尿增多、等渗尿等,晚期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少部分痛风患者以痛风性肾病起病,而关节症状不明显
2.尿酸性肾石病
10%~25%痛风患者有尿酸性肾结石
纯尿酸结石:X线阴性而彩超阳性
3.急性肾功能衰竭
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肾小管、肾盂甚至输尿管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内科学(第9版)
(一)血尿酸测定
成年男性血尿酸值约为208~416μmol/L;女性约为149~358μmol/L,绝经后接近男性
(二)尿尿酸测定
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每日尿酸排出量超过3.57mmol(600mg),尿酸生成增多
(三)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偏振光显微镜下可见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四)超声检查
可见双轨征或不均匀低回声与高回声混杂团块影
(五)X线检查
特征性改变为穿凿样、虫蚀样骨质缺损
(六)CT与MRI检查
CT受累部位在可见不均匀斑点状高密度痛风石影像;双能CT能特异性识别尿酸盐结晶;MRI的T1和T2加权图像呈斑点状低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