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高素君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三节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第四节 血红蛋白病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六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五节
重点难点
WAIHA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AIHA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AIHA的鉴别诊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hemolyticanemia,AIHA)系因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致使红细胞破坏的一种HA。
内科学(第9版)
概述
冷抗体型AIHA
温抗体型AIHA(WAIHA)
临床分型
分类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由于引起红细胞破坏的自身抗体在37℃温度下对红细胞膜抗原的亲和力最强而得名,这种自身抗体主要是IgG型。
温抗体型是AIHA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任何年龄,以成年女性多见。
内科学(第9版)
(一)概念及分类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1)原发性
病因不明。
(2)继发性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如淋巴瘤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
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第9版)
2.发病机制
(1)WAIHA约占AIHA的80%~90%,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C3,少数为IgA和IgM,37℃最活跃,为不完全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2)致敏的红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IgG抗体和C3同时存在,引起的溶血最重;C3单独存在,引起的溶血最轻。
(3)AIHA存在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功能异常,如IL-4、IL-6、IL-10升高;以及Treg细胞异常。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内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1.多数病人起病缓慢,表现为头晕乏力。
2.特征:贫血、黄疸、脾大。
3.继发性HA可有原发病表现。
4.感染等诱因可使溶血加重,发生溶血危象或再障危象。
5.伴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者称Evans综合征。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第9版)
(四)实验室检查
1.血象及骨髓象
(1)贫血轻重不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2)网织红细胞比例增高,溶血危象时可高达0.50;
(3)白细胞及血小板多正常,急性溶血阶段白细胞可增多;
(4)外周血涂片可见数量不等的球形红细胞及幼红细胞;
(5)再障危象时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甚至缺如;
(6)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值下降或倒置;
(7)再障危象时骨髓三系增生减低。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第9版)
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①用于确定病人是否存在红细胞自身抗体及抗体亚型,是AIHA的确诊试验;
②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
③DAT用于检测吸附于红细胞膜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补体;IAT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温抗体;
④DAT的诊断价值更大,但2%~11.5%的WAIHA的DAT试验呈阴性。结果分析注意假阴性和假阳性。
3.其他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血清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尿胆原增加。
必要时可行抗核抗体系列、病毒抗体等检查明确AIHA的原发病。
(四)实验室检查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四)实验室检查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
1.诊断
(1)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证据;
(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3)冷凝集素效价在正常范围;
(4)近4个月内无输血及特殊用药史。
2.鉴别诊断
Coombs试验阴性需与其它溶血性贫血相鉴别——遗产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2.控制溶血发作
(1)糖皮质激素:首选治疗,有效率80%以上;
(2)脾切除:二线治疗,有效率60%。指征:①糖皮质激素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 10mg/d; ③有激素应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3)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4)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吗替麦考酚酯(MMF)等;
(5)其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或血浆置换术等。
3.输血
贫血较重者应输洗涤红细胞。
一、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常继发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抗体多为冷凝集素性IgM,是完全抗体,在28~31℃即可与红细胞反应,0~5℃表现为最大的反应活性。
以血管内溶血为主,遇冷时IgM可直接在血循环中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并激活补体,发生血管内溶血。红细胞在流经身体深部复温后,红细胞释放冷凝集素,只留有C3和C4调理素片段,主要在肝脏中被巨噬细胞清除,发生慢性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为末梢部位发绀,受暖后消失,伴贫血、血红蛋白尿等。冷凝集素实验阳性。DAT阳性者多为C3型。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冷凝集素综合征
多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
抗体是IgG型双相溶血素,又称D-L抗体(即 Donath-Landsteiner antibody),20℃以下时其吸附于红细胞上并固定补体,当复温至37℃时补体被迅速激活导致血管内溶血。
临床表现为遇冷后出现血红蛋白尿,伴发热、腰背痛、恶心、呕吐等;发作多呈自限性,仅持续1-2天;冷热溶血试验( D-L试验 )阳性可以诊断。
内科学(第9版)
二、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