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传染病学第五章深部真菌病第四节肺孢子菌病PPT

传染病学第五章深部真菌病第四节肺孢子菌病PPT

woruguo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传染病
资料大小:2929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2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9/28(发布于山东)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五章
深部真菌病
作者 : 吴亚云、邓开盛
单位 :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第四节
肺孢子菌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与预后
九、预防
概 述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肺孢子菌病是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PCP)。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等,单纯吸氧不能缓解,经对因治疗后可迅速恢复。 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艾滋病患者的发病率高达70%~80%。
病 原 学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原学
肺孢子菌是一种不典型的真菌,在自然界广泛寄生于人和许多哺乳动物的肺泡内,其繁殖及生长过程中表现为包囊、滋养体和包囊前体三种形态,患者体内肺孢子菌主要以滋养体形态为主。 对干燥、日光及紫外线耐受性较强,对甲醛较敏感,60℃ 1小时可杀灭。
流 行 病 学

传染病学(第9版)
(一) 传染源 患者、健康带菌者。 (二) 传播途径 通过空气飞沫在人和人之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主要发生在CD4+T细胞减少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PCP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 流行特征 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以散发为主。
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一)发病机制
肺孢子菌毒力弱,健康人多呈隐性感染,只有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肺孢子菌才大量繁殖,导致PCP发生。 吸入下呼吸道的肺孢子菌直接导致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并坏死,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泡内充满肺孢子菌和泡沫状嗜酸性物质,使肺泡的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影响气体交换,出现低氧血症(PCP患者最主要的特点)。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代偿性肥大,肺泡间隙上皮细胞增生、肥厚、部分脱落,同时间质内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化,造成肺功能严重障碍。
传染病学(第9版)
(二)病理特点
肺部病变可为局限性或弥散性。肺脏表面呈灰褐色,体积增大,触之较硬,可有不规则的结节。 切面见肺泡结构模糊,富含有蛋白、细胞碎片及表面活性物质的泡沫样渗出物。 显微镜下见肺泡间隔增宽,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偶见上皮样肉芽肿和多核巨细胞,肺泡腔内少量渗出物,乌洛托品银染色可见其中含有成团的虫体阻塞肺泡腔。
临 床 表 现

五、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潜伏期1~2个月。 (二)流行型或经典型 多发于早产、营养不良儿,隐袭性起病,进展缓慢。表现为气促、干咳,并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发绀。不及时治疗,可死于呼吸衰竭。 (三)散发型或现代型 多见于有免疫缺陷者,表现干咳、发热、发绀、呼吸困难,很快发生呼吸窘迫。 症状与体征分离是PCP的重要特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传染病学(第9版)
(一)血常规及血生化 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或稍增高,嗜酸细胞数可轻度增加。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反映肺间质损伤的程度。 (二)血气分析 表现为低氧血症,是PCP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疑诊PCP的患者需行血气分析以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