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第五章
深部真菌病
作者:吴亚云、邓开盛
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第二节
念珠菌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与预后
九、预防
概 述
一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其中念珠菌菌血症已成为最常见的血流感染之一。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延误治疗或播散性感染预后不佳。
病原学
二
二、病原学
念珠菌属于酵母菌,又称假丝酵母菌。
条件致病菌,至少20余种可致人类疾病,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见,占假丝酵母菌感染的50%~70%。
白色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致病力最强。
假丝酵母菌菌体在显微镜下呈圆形或卵圆形酵母细胞,直径为4~6μm,革兰染色阳性,在血琼脂及沙氏琼脂上生长良好。
传染病学(第9版)
白假丝酵母菌厚膜孢子及菌丝
流行病学
三5 传染病学(第9版)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带菌者以及被假丝酵母菌污染的食物、水等均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 内源性 较为多见,引起自身感染,常见部位是消化道及肺部。
2. 外源性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包括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亲水性作业等;也可从医院环境中获得感染,还可通过饮水、食物等方式传播。
传染病学(第9版)
(三)人群易感性
好发于有严重基础疾病、应用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期导管留置的患者。导管留置是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主要入侵途径之一。
(四)流行特征
遍及全球,全年均可发病,无性别差异。
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以皮肤黏膜感染为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最常见于婴幼儿,治疗效果好。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好发系统性念珠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5 传染病学(第9版)
念珠菌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本身和宿主相关因素。
1. 病原菌本身相关因素
(1)黏附和入侵 黏附是假丝酵母菌侵入人体的第一步。随后芽管逐渐向芽生菌丝或菌丝相转变,导致假丝酵母菌进一步扩散。
(2)毒力作用 假丝酵母菌产生的多种酶类,促进病原菌的黏附、侵袭,造成细胞变性、坏死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器官损伤。
(3)激发炎症 菌丝侵入机体,可激发补体系统及抗原杭体反应,导致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及迟发超敏反应。
(4)耐药 通过改变多药外排载体功能、唑类药物的靶酶基因、胞膜结构而使其耐药。
传染病学(第9版)
2. 宿主相关因素
(1)宿主防御功能减退
局部防御屏障受损:烧伤、创伤、手术、某些介入性操作,使病原体易于透过受损的皮肤、黏膜而入侵。
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免疫系统先天性发育障碍或后天性受破坏,如放射治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损害免疫系统的病毒(如HIV)感染,均可造成假丝酵母菌的机会感染。
(2)医疗操作:各种手术、导管留置、内镜检查、机械通气、介入治疗等,为病原体入侵机体提供了通路。
(3)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抑制了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的定植和大量繁殖,造成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