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前言 先天性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Spina bifida and Myelomeningocele)和脊髓损伤 (spinalcord injury, SCI)所导致神经源性膀胱一直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神经管缺陷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是发生在胚胎24~28d期间神经管闭合受阻所致的一 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是导致孕妇流产、死胎、死产和患儿终身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占我国总先天畸形的2(^-25%%研究显示我国是神经管缺陷(NTOs)病高发国 家,其女性NTDs发生率为15.96历高于男性的9.75历,农村发生率为25.20历高于 城市的7.76历,北方发生率为19.90历高于于南方的5.81历,NTDs患儿围产期病死 率高达77.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4]。近年来,随着叶酸的预防性使用和产前检测 技术的提高,神经管缺陷(NTDs)发生率逐渐降低,但仍高达8. 5历活产儿。80%-85% 的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儿主要发生在腰骶部,小部分发生在颈段或胸段脊柱[5]。随 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NTDs活产儿可以活到成年,但随 着年龄的增长,脊髓及马尾神经受到的牵拉越来越严重,其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下 肢神经系统症状也日趋严重。神经管缺陷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可导致严重泌尿系感染,并最终导致肾 功能衰,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 肖传国教授于1990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了“皮肤一中枢神经系统一膀胱 (简称人工反射弧)神经反射弧通路的神经学新概念,把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系统有 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神经反射通路,用于治疗由于脊髓损伤(SCI)所导致的神经源 性膀胱功能障碍[7)。在大鼠椎管硬脊膜内将支配膀胱和尿道外括约肌的内脏运动功能 的左侧腰6神经前根(L6VR)与支配下肢运动功能的左侧腰4神经前根CIAVR) 进行显微缝合,保持左侧腰4神经后根(L4DR)完整并作为表皮刺激传入信号的通 路来触发排尿反射,可通过搔抓大鼠左侧腰4神经后根(WDR)支配区域的皮肤来 剌激排尿[8]。膀胱测压结果显示经过神经再生,电刺激吻合口近心端的左侧腰4神经 前根(L4VR)可以引起强烈的膀脱逼尿肌收缩,电刺激后膀胱压力快速升高并接近 于对照组膀胱压力水平[8]。随后肖传国教授将人工体神经一内脏神经反射手术手术用 于脊髓损伤模型猫中,结果显示躯体运动神经元轴突能够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节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