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营销 > 市场开发 > 市场分析 > 最新上海房地产市场研究年报104页易居DOC

最新上海房地产市场研究年报104页易居DOC

希章jis***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6902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7/7/15(发布于上海)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上海房地产市场研究年报104页易居DOC”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视点
失效
,又遇调控年,这已是近六年来的第三轮从紧性调控

与、的前两轮相比,相似的是:信贷(公积金)、税收、市场秩序依然成为调控措施的主要内容;而与前两轮不同的是:信贷的收缩程度更胜以往,并且“创新”的限购条款及箭在弦上的房产税

因而,评论人士普遍称之为“史上最严”的调控,然而,就是这个“史上最严”的调控,在我们眼里却是失效的,其对市场所产生的效果丝毫配不上“史上最严”的称号。可以这么说,的调控年是个失效年
何谓“失效”?
所谓“失效”并非无效

从今年国十条出台后的市场表现来看,调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上海为例,5月成交量几乎跌入历史最低水平(仅高于08年2月),6月开始陆续出现楼盘降价,且降幅超过10%。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控是“卓有成效”的。然而,这个调控的效力显然持续力不强,8、9月份,市场反弹的势头便即出现,土地价格出现“V”字反弹、部分楼盘重新开始涨价、捂盘惜售等违规销售行为再度滋生

不得已,9月29日《国五条》再度加压;10月7日《上海细则》进阶给力。市场反弹的势头得到控制,11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94.7万平方米,环比10月下降了28%。但是,当月成交量依然高于5-9月的均值,当月供求比依然保持在1:0.88的高位,看来降价的可能性是没有了,市场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没有了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如果参照诸多评论人士“泡沫破裂”的愿望,显然今年的“最严调控”没有实现;如果参照05年和08年的调控效果的持续力,今年国十条只管了四个月,管制效力降低一半有余;如果再用简单的历史经验主义,参照前两轮的调控路径,今年调控的思路、措施都没有质的变化,那么其后房价大幅反弹是否也会成为此轮调控的最终结果?
“有效”和“失效”都是相对的,相对官方文件“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用语,今年的调控当然是有效的;但是,所谓希望过多,失望过渡,相对于美好的愿望,今年调控无疑是失效的。而根据我们的研究,本轮调控依然没有触及房价问题的根源,反而越发加剧了矛盾点,从长远来看房价问题只会愈演愈烈

第三轮的“失效”势为必然

为何“失效”?
在许多评论人士眼里,“史上最严”的调控却没有让市场出现明显的逆转,这是不可想象的。对政策进行逐条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政策似乎针对性极强:二套、三套房贷收紧了,投资投机需求的成本增加应该可以抑制买房;限购政策根本不允许购买,市场需求应该明显减少;限制开发商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应该可以逼迫开发商降价销售;严禁囤地捂房,应该可以增加市场的供应

然而,所有的“应该”都没有完全成为现实,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些“应该”都已实现,但并没有根本扭转市场的预期以及供求关系。直到目前,所有的政策都只是短期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房价问题的根源。对房价问题的根源认识不足造成了三轮调控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问题的矛盾,问题积压的叠加效应造成了“史上最严”调控“失效”

从出台的政策分析,决策层是同意供求关系决定房价的理论,但需求为什么过多,供应为什么太少却是认识不足。需求过多:是因为投资投机过多,投资投机过多是因为信贷投放过多以及税收成本过低,因此解决需求过多的政策就是信贷收紧和增加税收,以及计划经济色彩的限购。同时,另一个造成需求过多的原因是保障房太少,把所有住房需求者都推向了市场,造成买房者太多,因此减少需求的另一政策就是增加住房保障。供应太少:是因为开发商囤地、捂房、人为炒作,因此解决供应太少的政策就是严禁囤地,严禁捂房,治理市场秩序

这里有几个误区,是绝大多数评论人士和决策者没有真正搞清楚的

首先,住房保障解决的是“住房问题”而不是“房价问题”。不少人认为,本轮调控的一大举措就是大力推进住房保障,一方面由于低价住房供应量增加,占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极大地分流了市场需求,因此可以起到降低房价的作用

事实绝非如此,住房保障的本质是解决整个社会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的住房困难问题。这些人群原本就买不起商品住宅,当然也不是我们所知道的在售楼处门口连夜排队买房的人群。买得起房的人一定不符合住房保障的标准,而符合住房保障标准的人群一定买不起商品住宅。商品住宅市场与住房保障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轨道,需求没有交集

再看数据:上海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住房保障100万套,约占上海700万家庭的14%,年均占比2.8%;全国范围来看,新建住房保障1000万套,约占全国城市家庭的4%。这样的规模比例恐怕还不能分流市场部分的需求,又怎么可能平衡供求关系来降低房价?
我们看来,住房保障产生抑制房价的作用只有几种可能:第一,住房保障规模达到(或者明确未来的若干期限内预期达到)全部人口规模的70%以上,即住房保障超过1.6亿套,合建筑面积100亿平方米以上。按照明年的建设速度,套均70平方米,需要连续建设16年,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存疑;第二,住房保障全部由于寻租,全部让高收入人群享受。这样确实分流了市场部分的需求,对市场部分的房价造成不小的下降压力。但是由此形成的社会矛盾必定更胜以往;第三,从统计的角度,将住房保障的价格与市场化房价平均,这也会降低房价。但这样“掩耳盗铃式”的降房价除了数字好看外,一点意义都没有

其次,需求过多是“货币问题”而不是“信贷问题”。许多人认为,天量房贷是催生房地产泡沫的最大推手,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必然要求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不可否认,信贷的宽松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庞大的人群涌入市场买房,但必须清楚的是,这只是鼓励因素之一。如果房地产没有升值的预期还会有人背债买房吗?如果没有自有资金,买得起房吗?央行公布的数据,全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4万亿元,而当年全国销售一、二手住宅6.4万亿,信贷杠杆使用率仅22%;前三季度全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4万亿,而一、二手住宅成交约4.5万亿,信贷杠杆使用率也仅31%。也就是说,无论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还是高位盘整的,个人买房的资金来源利用银行信贷仅三成左右,金融风险并不明显。一个值得玩味的事件是,7月20日银监会披露:在房价下跌30%,利率上升108个基点的前提下,银行房贷不良贷款率上升2.2%;8月,在银监会的要求下,各商业银行内部进行了再一次的压力测试,结果是即便房价下降50%,各银行房贷不良贷款率仅上升1~2%不等。在指责房地产有泡沫时,金融系统会说房贷有金融风险;但在压力测试时却说,房价即便大幅下跌,也没有金融风险。那到底是有风险还是没风险?
我们认为,造成房价快速上涨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共同造成:(1)货币发行过量。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货币发行以年均17.9%的复利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前三季度,我国GDP总量为26.9万亿元,而广义货币发行达到69.6万亿元,货币超发
。。。。。。以上简介无排版格式,详细内容请下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