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023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 给定材料一: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出 自一段历史典故。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的宅院与吴家为 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 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一 气之下写了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这首“让墙 诗”就是他的回信。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 “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的佳话在中华大地流传甚广。新中国成立后,mao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 时,曾经用这四句诗来表达两国之间应该谦让、平等。在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六尺巷” 的故事仍然散发着持久的魅力与芬芳。在 H省 D县龙门镇大山村活动广场的一面墙上,诗画 结合的民间故事“六尺巷”十分醒目。当地党员干部从“六尺巷”故事中得到启发,不久前 成功化解了一起村民之间的土地纠纷。该村倪姓、莫姓两户人家一直为了一块六分大的土地 权属问题争执不下。老倪说,这是自家祖地;老莫则称,父辈早就买下了这块地。双方都无凭无 据,又都互不相让。久而久之,这块位置不错的地,硬是被搁置成了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为了 一块地,邻里间的情分都吵没了。”乡里乡亲都看在眼里,无奈又惋惜。2022年 9月,大山村启 动人居环境改造工程。为了这块地的归属,两家人再起争执,僵持不下。这时,有驻村干部提出, 古有“六尺巷”美谈,如今两家能否也各让一步,商量将地一同用起来呢?村干部多次分头上门,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们两家吵了这么多年,谁得到了好处?”“邻里关系僵了,名声坏了, 乡亲们都绕着走。”“村里环境变好了,受益的还不是咱自己吗?你们的小账和村里的大账,其 实都是一本账。”在大家的劝解下,两家人终于想通了。看到倪、莫两家摒弃前嫌,相邻地块的 村民们也主动让出了一部分土地,村里藉此建成了公共绿地。如今,焕然一新的绿地广场成了 村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六尺巷”美谈,在新时代续写出新的篇章。 “礼之用,和为贵。”在 Q市小雪街道的“和为贵”调解室,墙上鲜红的行楷字格外醒目,经典 名句的点缀,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这张照片是岳大爷和他邻居为一只猫咪的归属发生 纠纷来这里调解,这个是张大爷因为砌墙跟邻居发生纠纷前来调解……”街道党工委书记老 邢拿出资料册,细数着在“和为贵”调解室里的成功案例,“2013年调解室刚成立时,居民来的 还比较多,每个月大概处理三四起,后来越来越少,直到现在,已经近半年没人来了。”邻里纠纷 的减少反映的是民风的改善 ,“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方法很多 ,只要能善于活学活用 ,现代社会 治理大有可为。”老邢感慨地说。 给定材料二: 河长制,听说过吧?新时代的河长,家喻户晓。那么,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河长 吗?在 Z省 S县水文博物馆里有六块石碑,碑上的文字告诉世人,“河长”官职古已有之:渠长, 始见于唐代;堤长,始见于晚唐五代;湖长,始见于元代;坝长、河长……在古代,担任地方行政长 官而兼任河长的官员不计其数,他们积极履职,为治水防汛抗洪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是古代众多“河长”中十分出色的一位。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发现, 居民赖以饮水的“六井”近乎瘫痪。一番调查后发现,主要原因是西湖淤塞导致水源不足,于 是苏轼便着手对西湖进行疏浚。针对西湖葑草横生、湖面萎缩的困局 ,苏轼结合当时稻田受 灾、米价飞涨的实际,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饥民浚治西湖。并因势利导,利用葑草、淤泥 等物,在湖中堆筑起一道便利南北通行的长堤 ,堤旁植垂柳,湖中种荷花,这便是今日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