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 65.020 B 16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T 2990.1—2019 毒蘑菇识别 第1部分: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 2019 - 07 - 04发布 2019 - 08 - 01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 言 DB13/T 2990 《毒蘑菇识别》分为下列几部分: ——第1部分: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 ——第2部分:急性肾衰竭型毒蘑菇; ——第3部分:胃肠炎型毒蘑菇; ——第4部分:神经精神型毒蘑菇; ——第5部分:溶血型毒蘑菇; ——第6部分:光过敏性皮炎型毒蘑菇。 本部分为DB13/T 299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师范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家庄学院、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立安、赵立强、张金秀、姚清国、刘倩倩。 毒蘑菇识别 第1部分: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的识别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的术语和定义、河北主要毒蘑菇类型、中毒症状和形态识别特 征。 本标准适用于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的识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728—2006 食用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毒蘑菇 指误食后导致人体出现中毒反应的野生蘑菇。 3.2 蘑菇毒素 指毒蘑菇中含有的危害人体健康、引发人体出现中毒反应的有毒化学物质。 3.3 鹅膏肽类毒素 指鹅膏属、盔孢伞属和环柄菇属一些种类含有的鹅膏毒肽、鬼笔肽类等蘑菇毒素。 3.4 急性肝损害型中毒 指食用毒蘑菇后引起的转氨酶剧增、肝功能异常,最终导致肝脏等器官衰竭的中毒现象。 4 主要毒蘑菇类型 引起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蘑菇种类主要包括:鹅膏菌属(Amanita)、环柄菇属(Lepiota)、盔 孢伞属(Galerina)的一些种类。 5 临床中毒症状 误食此类毒蘑菇引起的中毒症状明显表现四个阶段: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和内脏损害期。 误食后6 h~12 h为潜伏期,一般无明显症状;误食后6 h~48 h为胃肠炎期,中毒者出现恶心、呕吐、 剧烈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症状;误食后48 h~72 h为假愈期,中毒症状消失,近似康复,但肝功酶 和胆红素开始上升;误食后72 h~96 h为内脏损害期,中毒者重新出现腹痛、带血样腹泻等症状,随后 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剧增,肝肾功能恶化,最终导致肝脏等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6 形态识别特征 6.1 鹅膏类 6.1.1 一般形态识别特征 中大型蘑菇。子实体肉质、伞状。菌盖上常附带各式菌幕残余物;菌柄实心、具菌环;菌托呈膨 大球状;孢子印迹白色。幼菇常被白色外菌幕包裹,成熟子实体呈现“头上戴帽(指有菌盖)、腰间 系裙(指有菌环)、脚上穿鞋(指有菌托)”的特征。 可参考图1进行识别。 图1 鹅膏类子实体一般形态特征 6.1.2 常见有毒种类的形态识别特征及生境 6.1.2.1 鳞柄白毒鹅膏 Amanita virosa (Fr.) Bertill. 子实体中等大,通体洁白。菌盖白色;菌柄白色有絮状鳞片;菌环白色、膜质;菌柄基部膨大呈 球形,菌托苞片状,肥厚;孢子印白色。 夏秋季于阔叶林地上单生或散生。可参考图2进行识别。 图2 鳞柄白毒鹅膏形态识别特征 注:白色鹅膏菌可看成一个家族,均剧毒,常被称作“毁灭天使”、“白毒杀。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均具纯白色 菌盖、菌环和菌托;菌柄有或无鳞片。常见种还有白毒鹅膏(Amanita verna)、致命鹅膏(Amanita exitialis)、 裂皮鹅膏(Amanita rimosa)等。 6.1.2.2 芥黄盖鹅膏 Amanita subjunquillea S. Imai 中小型菇。菌盖平展后中部稍凸,污橙黄色到芥土黄色,边缘颜色较浅,表面平滑或有似放射状 纤毛状条纹,边缘似有不明显条棱,湿时粘,有时附白色菌托残片。菌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