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保险 > 保险产品 > 分红型保险 > 香港保险分红优势不再理赔退保综合成本高企15页PPT

香港保险分红优势不再理赔退保综合成本高企15页PPT

浩123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164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6/18(发布于河北)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香港保险分红优势不再 理赔退保综合成本高企 “以前业务量可以保持一周四五单,现在有时聊一个星期,最后还是没成功”。谈起香港保险的现状,香港保诚保险李阳(化名)颇为无奈地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 确实,曾经对于香港保险的追逐似乎成了内地一些居民的喜好。数据显示,2010年仅有44亿港元内地访客新增保费,到2016年增加到727亿港元,6年间香港内地访客新增保费实现了近16倍的增幅。 然而,自2017年开始,香港保险市场开始降温。2017年全年由内地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为508亿港元,同比下降了30%。今年以来,内地访客在香港购买保险的保费下降之势仍在持续,但降幅有所收窄。一季度,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同比下降了37.1%;上半年,这一降幅为26.6%;前三季度,降幅为15.8%。 “由于理赔难、退保亏、法律风险大,还有代理乱象等问题,香港保险或许会迎来降温潮。”12月13日,一位保险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除了客观问题,内地保险公司业务的规范也带走了一部分客源,从外部给了香港保险一些压力。 “有时聊一星期,最后也没成功” “以前都是先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做方案,讲解方案,然后预约时间过来香港投保签字,一个客户基本两三天就可以敲定。”李阳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到香港投保的程序简单,很多熟悉流程的客户当时就可以下单,一单的保费有时可达数十万。 然而今年以来,李阳感觉很多客户顾虑变得多了,主要是理赔和退保问题,“有时候聊了一星期,最后还是没交易成功”。 李阳介绍,一般90%的内地人都是冲着香港的重疾险和分红寿险,内地险企在这块也在发力,重疾保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对他们也形成无形的压力。 武汉市民王琴(化名)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香港距离远,大家购买保险基本是通过保险代理人这个渠道,对于这种一对多的服务,如果代理人不靠谱,会引发很多纠纷。”王琴表示,自己联系的代理人也是他人介绍,还不知道后期如果出险,代理人的服务能不能保证。 另外,王琴了解到,如果在香港买份健康险,但患病时在内地就医,想要顺畅获赔,只能选择那些与保险公司签约的指定医院。加上,境内外医疗判断标准不同,如果保险合同中对于判定标准未约定或约定不明,那么在承保时很可能在“是否构成保险事故”这个问题上产生争议。 这些规定,王琴觉得十分不方便,“如果指定的医院没有合适的医生和治疗方案,那这份保险就白折腾了。” 分红优势削减 香港保险的分红优势正逐渐减退。 “很多人觉得,消费型保险是交出去的钱,虽然保费少一些,但是如果不出险的话,钱就打水漂了,相比储蓄型保险,到了一定时期还能返还,甚至还有利息,感觉就不亏。”有保险专家表示,保险首要功能就是保障,在选择充足保障的前提下,再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去决定到底是选消费型的还是储蓄型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去看能不能拿回本金。 另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港险分红的本质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分红险计划书就好比商业计划书,部分港险经纪人会忽悠港险收益多高多赚,有的更是把收益吹到8%,但实际上他只算了收益,没有算上保费、利息、通胀、汇率等成本。细算下来,很多险种只能大致保本,有的甚至还会亏。以港险分红保单为例,保单的现金价值分为保证和非保证两部分,非保证部分是不确定的,保险公司并不会100%做到分红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