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宝钢”的蜕变 宝钢集团,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钢能力3000万吨左右,赢利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从05年开始,连续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位居中国制造业第一位 。 1977年宝山钢铁总厂在上海成立,相比当时国内老牌钢铁企业首钢、武钢来说,宝钢起步晚了近20年,但乘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东风,宝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理念,逐渐做大做强。1998年宝山钢铁总厂联合重组上海冶金控股公司和上海梅山公司,宝钢集团成立。随着集团的不断壮大,中国企业的通病开始逐渐在宝钢身上体现,人员庞杂,管理臃肿,效率低下。到2004年,企业员工一度达到颠峰时期的3万多人,巨大的人力成本加上基础管理的薄弱,一度将宝钢推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危机背后,宝钢开始学习借鉴世界最大钢铁集团日本新日铁的经验,作为宝钢集团的合作伙伴,日本新日铁受宝钢聘请,派遣专家对宝钢进行了诊断。按照新日铁的标准,同样的装备和技术情况下,达到同样的产能,宝钢在一条生产线上的人力投入是新日铁的12倍,如果按照新日铁的产出标准,3万人的宝钢只需要3000人。在新日铁的帮助下,2005年3月,结合国情厂情,宝钢通过移植、消化、吸收和创新日本新日铁公司的七大现代化管理方式,逐步形成了宝钢现代化管理模式,特别是在基层推行“五制配套”的管理模式,实行管理方法标准化、行为动作标准化、时间系列标准化、工作程序标准化、安全工作标准化、礼仪环境标准化、服装和标志标准化。经过四个月试点,宝钢标准化作业开始从“形似”向“神似”转变,并切实尝到了甜头:整洁和谐的环境改变了职工工作习惯;齐全完善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使每个岗位的操作工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随之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效率提升,设备运行顺畅。标准化作业的推进还带来了职工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变化,标准意识、执行意识不断增强,促进了现场管理、成本、质量、效益的攀升。 管理平台常态化、标准化,带来的是企业持续成长,做大做强的内涵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