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1、居住区的组成分析
§1.1功能与含义
居住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
居住区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设施。
居住区规划是指对居住区的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各种绿地和游艺机、憩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等各个系统进行综合、具体地安排。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
§1.2居住区环境组成内容
§1.2.1内部居住环境
住宅居室、客厅、厨房、浴厕、走道、楼梯等的面积和高度。
住宅内部卫生、煤气、供电、供水、供热、电话等设备及其管线。
住宅内部装修与陈设。
住宅内部日照、光照、通风状况。
住宅内部隔声、隔热、保温状况。
§1.2.2外部居住环境
住宅建筑。
公区建筑:中小学、幼托、医院、电影院、商店、邮局、银行等。
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各种工程管线和设施、居住区内外交通等。
绿地及绿化种植。
庭院和场地:住户独用的室外庭院和公用的生活杂物场地、儿童游戏、成年人、老年人休息活动场地。
室外环境小品:路灯、桌椅、水池、雕塑等。
大气环境:空气污染程度等。
小气候环境:居住区内气温、日照、防晒、通风、防风等状况。
声环境和视环境:噪声强度和视线干扰程度。
§2、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要求
§2.1功能
日照
指保证住宅每户主要居室获得国家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同时保证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
通风
指保证住宅之间和住宅内部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主导风向对群体组合的影响。
安静
指对外部噪声的防治,避免组群内部有过境人流和车流的穿越,使室内与室外环境符合国家规定的噪声允许标准。
舒适
指室外环境设施(包括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如儿童游戏场地、老年和成年人休息场地、体育活动场地等。这些设施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定额标准。
方便
指根据居民活动规律,组织交通(如上、下班、购物、休息等活动)达到出行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工配套程序及其服务时间和方式的合理性。此外,还应便于门牌编号和垃圾集收。
安全
指防盗、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地震灾害等要求,特别是安全防盗尤为重要。
交往
指邻里之间的相互交往,提供民民交往的场所和增加生活气氛,使居民产生邻里归属感。
§2.2经济
主要指地土和空间的合理使用,通常以容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和建筑密度作为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来衡量和控制。
§2.3美观
居住建筑是城市重要的物质景观要素,而居住区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景观不仅取决于建筑单体的造型、色彩,而更重要的在于群体的空间组合以及绿化和环境小品等的整体设计。住宅组群的设计应力求打破千篇一律和单调吊板的形式,努力创造富有地方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亲切、明快和和谐的居住环境。
§2.4日照标准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
区划
Ⅰ、Ⅱ、Ⅲ气候区
Ⅳ气候区
Ⅴ、Ⅵ、Ⅶ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
≥2h
≥3h
≥1h
有效日照时带
8-16时
9-15时
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2.5 规划设计中住宅群体通风、措施
§2.5.1通风
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方式以及通风的方向(即风向对组群入射角大小)等有关;
建筑间距愈大,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也较强;
当间距相同时,入射角由0°-60°逐渐增大时,风速也相应增大;
当风的入射角为60°时,间距为1:1.3H时的通风效果较入射角为30°,间为1:1.2H时为佳;
当间距较小时,不同峁的入射角对通风的影响就不明显。
建筑间距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但为了节约城市用地,房屋间距不可能很大,一般在满足日照的要求下考虑通风的需要。为了提高通风效果,住宅需要选择合适的朝向,在夏季迎主导风向,保证风路畅通。
§2.5.2群体布置方式与自然通风的关系
行列式布置
调整住宅朝向引导气流进入住宅群内,使气流从斜方向进入建筑群体内部,从而可减小阻力,改善通风效果。
周边式布置
在群体内部和背风区以及转角处会出现气流停滞区,旋涡范围较大,但在严寒地区则可阻止冷风的侵袭。
点群式布置
由于单体挡风面较小,比较有利于通风。但当建筑密度较高时也会影响群体内部的通风效果。
混合式布置
自然气流较难到达中心部位,要采取增加或扩大缺口的办法,适当加进一些点式单元或塔式单元,不仅可提高用地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改善建筑群体的通风效果。
§2.6、防噪声
§2.6.1影响居住区生活的噪声包括三个方面:
道路交通噪声;
邻近工业区的噪声;
人群活动噪声。
§2.6.2国际标准组织(ISO)规定住宅室外环境噪声的容许标准为35-45dB。对不同时间按表4修正。对不同地区按表5修正。
表4
时间
修正值(dB(A)
白天
晚上
深夜-5
-10∽-15
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