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家庭教育主题及资料(绝密★★★)
【话题1】:
培养孩子时间管理有“大陷阱”
常听我们的家长抱怨:“我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概念,真让人头疼”;“我的孩子把大把大把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无用的事上,看着我们真着急!”;“到底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特别是对于学龄孩子的家长,这已经成为父母们普遍抓狂的点了。许多善于学习的父母参考了各种“老师”、“专家”给出的建议,想出了“妙招”用来提高孩子的效率,应对孩子“浪费时间”这件事情。比如说,与孩子约定一个完美的《作息时间表》。这不,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家长与孩子签订的今年上半年的约定。(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小编用图文代替了原表,内容几乎一致)
看完这样一份约定,各位有啥感受?
“这是一份完美,但不具有可行性的约定。”
“这也太细了吧,没有任何灵活性。”
“一天都过得没意思,就是机器人嘛。”
“如果这个孩子真能做到,得要多大的意志力啊。”
……
是啊,这是一份多么完美的《作息时间表》啊!如果拿这份时间表与孩子进行约定,想必不用多久,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就会有所改善了吧?或许这就是家长采取此“妙招”的初衷。然而,小编我斗胆说一句,这个方法最后一定是无效的,甚至还可能导致更糟糕的亲子关系。
其实这就是我们对于孩子培养时间管理能力中的一个“大陷阱”——徒有完整性而忽视意志力。
也许有家长会反驳,“这个方案是我和孩子一起制定的,他自己也是答应的!”的确,孩子是与你在约定时达成了共识,但他最后一定无法履行。心理学上曾有个著名的实验论证过这一点,我们人类都有这样的毛病——我们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执行力,计划时想得很容易但执行却很难。
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这件事情上,我们常常就会陷入这样的怪圈,以为一个完美的计划,就能塑造孩子的行为,孩子有了具体的执行标准就能像“机器人”一样去操作。同时,另一个理念会让家长在这个“陷阱”中越陷越深,那就是“习惯成自然”。当孩子像机器人一般地根据计划去实施,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后,只需要21天,孩子的习惯就能养成。
可真的是这样吗?No!绝对不可能。孩子很少具有这样的意志力支撑到习惯养成的那一天。所以,请警惕这个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陷阱”,否则你将会在与孩子无休无止、循环往复、不断升级的亲子冲突中挣扎的度日如年,孩子感受不到成人对他的爱与尊重,内在对任何一件事都缺乏真正的动力,机械地执行着一切,天哪,简直不忍直视。
从个案来看,许多家长对孩子习惯养成的要求过于苛刻,结果孩子就以各种方式予以抗争,拒绝与父母沟通,甚至破罐破摔。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规避这个“陷阱”呢?其实与孩子一同制定《作息时间表》之类的计划若处理得当,对孩子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是有作用的,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可执行性
这是最为重要的前提。要知道,孩子并非不喜欢高效的学习方法,许多学习好的孩子都是采用了这种计划表、任务表来管理自己。但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如果方法不当,那么有可能就会扼杀孩子“向善”的动力。所以,一定要与孩子商量,明确地由他告诉你这么做可行,并为他着想可能的阻碍,必要时利用家庭会议的形式解决分歧点,多方讨论而出的计划远比单方面的“霸王条款”管用。每一个条款都要有孩子的参与,估算出执行它需要的时间量,可以适当宽裕些,若有多出来的时间可作为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若临时有变故也不至于影响接下来的任务。
2、以“粗”为主
在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时,我们切忌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仿佛只有所有东西都安排计划好了才行。其实,我们作为家长,只需要抓大放小定方向即可,尤其是与学习相关的部分。比如小学生,每天晚上8点之前做完作业;8:00—8:30户外散步;8:30刷牙、洗脸、洗澡、上床睡觉。如果睡不着就看课外书籍,课外书籍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第二天早晨6:30—7:00晨读时间,读什么是孩子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