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高中数学作业方式的改变与有效性》课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从只研究教法向研究教法学法双主体转化,但是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课题上,却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即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作业既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方法,学生对教师评判的关注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度,可见,优质的作业批改可以促进有效教学,因此作业的批改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据调查,目前普通高中数学教师批改作业方法多采用“全收全改”。 如果一个教师教两个班,每班按50人计算,每次要批改100本作业;若每次留4个题,一次要批改400道题,若每本作业平均用2分钟,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批改几何作业,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那么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时间就难以保证,当然教学改革也难以付诸实施。另外,据教师反映,认真批改后的作业发到学生手中,大多数学生没及时地进行改错,效果不佳。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违背了教学改革的初衷。
由此可见,目前的这种低效的作业批改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改进作业批改方式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探索有效作业批改方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从理论层面上说,在20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法”原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实验等,这些教育思想和观点虽然在理论基础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系列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数学作业是主体的一种探究和回忆过程,而批改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回忆过程的引导、帮助、纠错的手段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用恰当的批改作业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如做作业)时效率不高,往往不是缺乏知识和策略,而是不知如何、何时使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这同样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恰当的批改,使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再认识和适当的调整。
我国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作业批改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重要手段,批改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由于学生情况不同,作业内容及形式不同,教师批改的方式也要灵活多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还指出: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与激励,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实践的层面上说,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的主要形式,批改作业是教师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发现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合理安排下一段教学的重要依据,可见,作业批改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理念中的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