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摘要 时至今日,我国已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社会性难题随之而来并正在逐 渐爆发。一方面,我国医疗服务领域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获得了突飞 猛进的优秀成绩,已初步形成适老化社会医护服务体系。但没有形成合理、高效 的医疗资源配置系统等现实问题,造成了我国适老化医疗建筑的发展仍然无法满 足庞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化,庞大的老龄 群体对于医养、保健的迫切需求仍处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长春市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国内其他城市并无明显差距,但平均服务水平低、 供需关系脱节、设备设施落后、护理水平不达标等问题较为突出。结合当下养老 现状和社会需求,一些大型综合养老机构开始与医院建立联系,共同构建了长春 市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雏形。其作为解决老年病患养老问题的一个新型体系, 未来必将作为我国养老产业的主要建设方向。但吉林省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在有关 部门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名单中,可见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正 规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发展仍处于落后水平。 本文试通过对吉大二院部分建筑改建为养老建筑的设计研究,来论证医养结 合模式和老旧医疗建筑改扩建问题共同发展的可行性。文章以社会学角度、建筑 学角度、老年社会学角度为出发点,对医养结合相关理论和背景、改造的可行性、 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单体改造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得出此次 二院改建方案极具可行性,并且,本次研究也为本院区、长春市乃至全国养老产 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医养结合;老年人;养老建筑;可行性AbstractKeywords: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 1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1.2.1 研究的目的 3 1.2.2 研究的意义 3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4 1.3.1 研究对象 4 1.3.2 相关概念界定 4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4.1 国外研究现状 5 1.4.2 国内研究现状 8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0 1.5.1 研究方法 10 1.5.2 研究框架 11 第 2 章 医院改建为医养结合式养老建筑的可行性探究 13 2.1 我国医养结合式建筑的发展沿革 13 2.1.1 初始期 13 2.1.2 发展期 16 2.1.3 现阶段 17 2.2 探究过程所运用的学科研习 19 2.2.1 人居环境学 19 2.2.2 老年社会学 19 2.2.3 老年医学、护理学 19 2.2.4 老年心理学 20 2.2.5 建筑计划学 20 2.2.6 统计学 20 2.3 影响医院改建为医养结合式养老建筑的因素分析 20 2.3.1 老人就医难 21 2.3.2 家庭式养老观念弱化 21 2.3.3 社会资源亟待整合 21 2.3.4 老旧医疗建筑与现代科技脱节 22 2.4 医院改建为医养结合式养老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22 2.4.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 22 2.4.2 医疗需求对养老环境建设的影响 23 2.4.3 养老模式演变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24 2.4.4 制约机构养老的外部条件 25 2.4.5 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引导 26 2.5 本章小结 28 第 3 章 二院部分建筑改建为医养结合式养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29 3.1 长春市养老现状及问题分析 29目录 3.1.1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 29 3.1.2 养老机构发展现状 30 3.1.3 养老机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 3.1.4 医养结合发展现状 37 3.2 长春市老龄人群养老服务需求调研 37 3.2.1 调研背景说明 37 3.2.2 医疗需求及养老意愿调研 37 3.2.3 调查问卷总结 43 3.3 二院部分建筑改建为医养结合式养老建筑的设计原则 44 3.3.1 以人为本原则 44 3.3.2 环境配置多样化原则 44 3.3.3 整体协调原则 45 3.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5 3.3.5 可行性原则 45 3.4 二院部分建筑改建为医养结合式养老建筑的设计方法 46 3.4.1 环境建设 46 3.4.2 布局形式 49 3.4.3 单元配置 51 3.4.4 适老化空间 53 3.5 本章小结 55 第 4 章 二院部分建筑改造设计方案 56 4.1 二院周边环境与场地现状分析 56 4.1.1 周边环境 56 4.1.2 公共交通体系 57 4.1.3 院区布局现状 58 4.1.4 场地景观绿化现状 59 4.2 建筑单体现状 60 4.3 总体规划设计 66 4.3.1 设计思路和理念 66 4.3.2 场地设计 67 4.3.3 建筑提取 69 4.3.4 交通流线设计 70 4.3.5 景观环境设计 72 4.4 建筑单体设计 73 4.4.1 空间的构建与整合 73 4.4.2 平面功能的置换 74 4.4.3 适老化设计细节 84 4.5 本章小结 87 结论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