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国家档案(简本)(doc 78)
前 言
化学品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稍有疏漏,就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化学品污染事故带来的灾难在人们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何通过实施严密的管理制度,加之以技术进步,趋利避害,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化学品为人类服务,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94年,第一届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提出:为增强各国化学品的管理能力,与会各国应当尽快对本国化学品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掌握本国化学品的来源、性质及主要用途,对立法、机构、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综合评价,从而找到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国家档案”。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十分重视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与有关部门一道积极参与IFCS的历次重要活动,在国内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现状的摸底调查,着手建立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199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编制“中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国家档案”的主要工作内容、技术人员的需求、经费需求进行了评估,并将联合国培训与研究所(UNITIA)出版的《编制国家档案、评估本国化学品管理能力的技术指南》译成中文。1998年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UNITAR签署了《关于编写〈中国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国家档案(简本)〉的备忘录》。此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即会同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石化局等部门成立了“国家档案编制协调组”,由各部门推荐专家组成了“国家档案编写组”。自此,“国家档案(简本)”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在编写过程中,协调组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编写组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几易其稿,完成了这本《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国家档案(简本)》。
《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国家档案(简本)》,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国内化学品管理的现状,填补了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的一项空白。目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在酝酿制订化学品环境管理的法律,探索环境管理的具体模式,计划在“十五”期间基本建立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国家档案(简本)》必将对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的法制建设和能力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2000年8月
目 录
第1章 背景资料
1.1 疆域
1.2 自然资源
1.3 行政区划
1.4 人口
1.5 国家机构
1.6 经济形式
第2章 化学品生产、进口、出口及使用
2.1 化学品生产情况
2.2 化学品进出口
2.3 化学品使用情况
2.4 废物
第3章 化学品生产、进口、出口及使用首要考虑的问题
3.1 化学品生产、进口、出口及使用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空气污染
3.3 水环境
3.4 工业固体废物
3.5 中毒情况
第4章 管理化学品的法律文件和法规性文件
4.1 涉及化学品管理的政府部门和职责
4.2 国家化学品管理立法概况
4.3 涉及化学品从生产/进口到处置各阶段使用范畴的现行立法
4.3.1 生产许可证
4.3.2 登记注册
4.3.3 储存、运输控制
4.3.4 进、出口控制
4.4 与化学品管理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规章
4.5 与化学品管理有关的标准
4.6 正在执行的有关化学品国际公约
4.7 评论和分析
第5章 管理化学品的部委、机构及其他组织
5.1 中国化学品管理的总体框架
5.2 各政府部门的职能
第6章 产业界、公众利益团体及研究部门的相关活动
6.1 生产企业
6.2 社会团体
6.3 研究机构
第7章 部际委员会和协调机构
7.1 化学品安全部际间协调组
7.2 编写国家化学品档案协调组
7.3 《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国际公约》国内协调机制
7.4 国家有毒化学品评审委员会
7.5 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
7.6 其他委员会
第8章 资料的获得和使用
8.1 国家化学品管理资料的获得
8.2 国家资料的定位
8.3 收集、传播国家/地方资料的步骤
8.4 国际文献的获得
第9章 技术基础
9.1 实验室设施概况
9.2 政府信息系统/计算机概况
9.3 技术培训和教育概览
第10章 国际联系
10.1 与国际组织、机构及协定合作以及加入国际组织、机构和协定
10.2 参与有关技术援助项目
第11章 工人和公众的认识/理解
第12章 化学品管理可用的资源及需要的资源
12.1 政府部委/机构内现有的资源
12.2 政府机构履行化学品管理职责所需要的资源
-----------------------------------------------------------------------
第一章 背景资料
1.1 疆域
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为世界第三大国。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背陆面海,海陆兼备的国家。这样的海陆位置,既有利于同众多陆上邻国的联系,也有利于同海外各国的交往;同时,每年来自海洋上的湿润空气,带来丰沛的降水,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中国幅员辽阔,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多;最南端在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南北跨纬度约50°,相距5500千米。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东经73°附近),东西跨经度约62°,相距约5000余千米。中国陆上分别与下列国家相邻:东与朝鲜;东北与俄罗斯,北与蒙古,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与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与缅甸、老挝、越南。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从纬度位置看,光热充足,而且跨纬度范围广,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区与多雨区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1.2 自然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中国水资源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中国也是世界上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矿产资源丰富。经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种约140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其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
1.3 行政区划
中国宪法规定:目前行政区划基本上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乡镇是中国最基本的行政单位。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1.4 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截止到1997年底,中国人口总数已达123626万人,包括香港在内,年末总人口12.43亿。城镇人口36989万人,占29.9%,乡村人口86637万人,占70.1%。全国人口出生率16.57‰,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10.06‰。中国人口分布特征是: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
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中国民族的分布具有既集中,又分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共有155个,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