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2016.01.1
你会想到一场流感花了几十万甚至百万? 谁来承担疾病之“痛” ? 今冬流感的肆虐,使很多人明白,病毒性流感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伤风感冒”,治疗不当可致人命。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让大家唏嘘不已。
让人害怕的不是病,而是由这场病所带来的高度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仅来自健康,更来自表面繁荣之下金钱的无力和匮乏,以及在顶级医学也无能为力之下的渺小感 那么,中产阶级面对未知的风险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避免疾病来临时对整个家庭造成的“无助”和 “疼痛” 呢 流感下的广州夫妇:
一场流感花了几十万,人救回来了
1月31日感冒起病,2月4日看了次普通门诊,到2月5日入院、住ICU,2月8日上人工膜肺予以呼吸支持……
这个春节前后,广州的沈卫一直处于焦虑、游离的状态。常识告诉他,普通感冒往往就是休息几天,吃点药就好的事情,可他的太太、37岁的李云拖延至今的抢救和高达几十万的治疗费用,却在不停的提醒他: 一场感冒,确实可能致命。
李云是去冬今春那场流感大潮中的一名感染者,但这个并不凶险的感冒病症却成了一个撕裂、破坏免疫功能的帮凶。她很快的出现白肺、成年呼吸窘迫症,用上了维持、运转一天就需要2万元的ECMO(体外人工膜肺),而且一用就是18天。
ECMO:
上多久?连医生都没有底!
ECMO一开,那就如同打开了一个极度烧钱的匣子,患者的白肺没有消除,肺功能没有改善,那就根本停不下来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让全民痛定思痛
2月10日,一篇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朋友圈热传,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岳父从染病到去世短短29天的全过程。一个“小感冒”最终要了命,其中更有各种辛酸:医院床位紧张,要托关系才能进;ICU花费巨大,1天两万,甚至要考虑卖掉北京住房;一人住院全家奔波,需要老家亲友来京支援。更有异地医保、医学伦理、太平间潜规则等种种深层次问题。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严谨的治疗过程描述,和丰富的医患关系真切感受,深刻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中年家庭的巨大压力,医疗体制的深刻问题,和人性的美好丑陋……一场感冒掏空一个北京中产家庭,这让每个人身临其境,也让每个人设身处地未雨绸缪,更让决策者不忘初心,不敢懈怠 更沉重的负担和担忧在何处?
梳理了一下,这场“肺炎”带给作者家人的压力远不止是高达2万一天的ICU病房住宿费。
更多隐性的风险和开支如:酒店住宿费用、护工费用、亲戚的机票和误工费等等这些费用,其实在发病前根本是始料不及的。
而且更可怕的是,作者们和他们的亲人随时面对被感染的风险。
根据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显示,假如你现在30岁,那么未来20年,跟你同龄的小伙伴会有7%的人重疾或身故;未来30年,会有17%的同龄小伙伴将躺在病床上面临着5年32%的生存率或者身故 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大家总是会低估自己的风险,而身边接连不断的同事朋友出事和数不胜数的轻松筹又让我们感到深深的困惑和不安全感。
但是,又有几个家庭为这些潜在的风险未雨绸缪过呢?
而且从文中,其实可以看出,两个作者都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人脉的中产阶级。
可就是这样的精英人士,在面对接踵而来的打击后,也们已经是摇摇欲坠。
那么那些家庭情况还不如他们的绝大多数家庭,在面对大病时,难道只有等死吗?
其实文中提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办法——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怎么个好法?
1. 谁应该买重疾险?
重疾险的意义在于收入损失补偿,也就是说生了大病,肯定至少一两年没办法工作,只有保险能补偿收入的损失,这笔钱并不是全部拿来看病的,而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用来补充医疗险的不足,比如护理费,营养费这些医疗险不报的。
因此,对于家庭的成年角色,都应该买足额的重疾险,这里的足额指的是最低50万保额,而经济支柱更是要达到年收入的3倍左右,以避免得了重疾后造成的收入的损失和进行开销的补充。
小朋友买重疾的意义只是在于有足够的资金周转去看病,还有趁着年纪小没病史保险更便宜一些。全家人的重疾保费应该占到总保费的2/3左右,全家的总保费预算不能超过税后收入的10%。 。。。以上简介无排版格式,详细内容请下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