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的基本原理为:冬季寒冷气候下,为了保证室内人们较为舒适的温度与环境,建筑物内必须获得足够多的热量。建筑物的总得热量一般包括供暖设备的供热、太阳辐射得热和建筑内部得热。这些建筑物的得热量,再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和空气渗透而失去,当建筑物的得热和失热的平衡点,维持在人感觉比较舒服的温度区间时,就达到了供暖的目的。
在供暖方式上,从最早期的烧柴、烧煤取暖,慢慢转变为集中供暖,然后又到了电暖器、空调、水暖、水地暖、电地暖等智能化采暖,其中,地暖是自下而上散热方式,具有明显的舒适性和节能效果,因此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政府的推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将地面供暖系统列为节能技术向社会推广。建设部发布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户内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80平方米时,宜采用低温地面辐射供暖方式。其中,电地暖作为智能、节能、舒适的采暖方式,优点很多,将逐步地取代传统的采暖方式,成为新的主流。
从区域分布看,在我国,除了岭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岛、台湾)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都有采暖需求。以前,集中供暖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即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地暖在这些城市中有的普及率可达70-80%,如河北秦皇岛、廊坊以及山东东营等,在采用了地暖系统的建筑中,采用电地暖系统的建筑占5%~10%。在集中供热管网不能覆盖的地方,电地暖是一种有效的供暖方式。未来在北方采暖市场,集中供暖与电采暖会各占半壁江山。(北京地区采用电暖面积已逾千万平方米)
中原、华东、长江流域等地区,冬季一到两个月的时间也有采暖需求。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张晓梅提案:将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因为南方雨水偏多,湿度大,冬季也是奇冷难熬。长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的江、浙、沪、鄂、皖、赣、黔、滇、渝、川及相邻区域,约16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为180000平方公里,人口约5.5亿,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一小半,是一个人口最密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按照我国建筑气候划分,该地区属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室内自然热环境差”地区。该地区供冷和供暖大致相当,冷暖负荷基本相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采暖、空调的要求也逐年上升,例如:上海的空调家庭拥有率已达到平均1台以上。但该地区现行的采暖措施多是电暖器和暖风机等,能效比低,电能浪费严重。由于南方冬季热负荷小,采暖期短,采用集中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