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
第二节编写依据
一、编写依据
(1)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1月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xxxxxxxxxxxxxxxxxxx。
(2)xx省煤炭工业厅x煤规发[2010]xxx号文关于x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及《xxx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目地质报告》。
(3))xx省煤炭工业厅x煤办基发[2010]xxx号文关于xxx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及《xxx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4)《煤矿安全规程》
(5)《质量标准化标准和考核评级办法》
(6)《xx煤炭规划设计院设计施工图》
(7)《矿山井巷工 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情况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
山西吕梁离石贾家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吕梁市离石区南12km红眼川乡冯家焉村一带。行政区划属离石区红眼川乡。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0′08″~111°13′16″,北纬37°27′18 ″~37°29′53″。井田距离石区约12km,有柏油公路相通,离石区西距209国道直距约7km;距临-离-柳-石扶贫公路直距约7km;离石区东距307国道直距约8km;经离石出入口可与太(原)-军(渡)高速公路相接,交通较为便利。
第二节 煤层的赋存特征
一、煤层产状,厚度,结构,坚固系数和层间距
本井田构造简单,总体上为一单斜构造,走向近南北,倾角为2—5°,井田南部发育7条规模极小的断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山西组平均厚度68.32m,含02、03、1、2、3、4、4下、5、5-2、5-3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可采煤层,5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3.29m,含煤系数4.8%;可采煤层厚1.8m,可采系数2.6%。
太原组平均厚度73.80m,含6、7、8、10、11、12号煤层,其中6、10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平均总厚8.95m,含煤系数12.1%;可采煤层厚7.64m,可采系数10.4%。
6号煤层
赋存于太原组上部,上距4号煤层23.06-38.59m。煤层厚度0.42~1.57m,平均1.22m。井田内该煤层层位稳定,除东南部ZK10-3、号孔局部不可采外,其余地段均达可采。煤层结构简单,有时含1层夹矸。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偶为石灰岩,底板大多为泥岩、砂质泥岩。重组前原新崖上煤矿曾开采该煤层,井田西南部分布有少量采空区。
4、10号煤层
赋存于太原组下部,上距6号煤层29.58-44.65m。煤层厚度5.81~7.22m,平均6.42m,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煤层结构极复杂,一般含2-4层夹矸,局部含5-6层夹矸或不含夹矸。煤层顶板大部为石灰岩、泥岩或砂质泥岩,局部为泥灰岩或细砂岩。底板大部为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
二、煤层瓦斯涌出量,瓦斯等级、瓦斯突出倾向;煤层自然倾向、自然发火期、煤尘爆炸指数、地温。
该煤层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64m3/min,相对涌出量为3.38 m3/min,属低瓦斯矿井。
该煤层开采以来从未发现瓦斯突出现象。无瓦斯突出倾向。
该煤层自燃倾向性为为:煤的吸氧量为0.6994cm∕g,自然倾向性等级为Ⅱ级,自然倾向性为自然。无自然发火倾向。煤尘爆炸指数为30%,煤尘有爆炸性。
地温一般为16°,对开采无危害。
第三节地质构造
根据本矿钻孔中采取各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试验样进行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试验,井田各可采煤层顶底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如下:
①4号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泥岩抗压强度为32.5-42.7MPa,抗拉强度0.3-0.4MPa。强度变化大,稳定性差。底板为中砂岩、泥岩或砂质泥岩,泥岩抗压强度33.6-43.6MPa,抗拉强度0.2MPa。
②6号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中细砂岩,老顶为石灰岩,老顶极限抗压强度为66.8-156.9MPa,抗拉强度1.3-3.5MPa。粉砂岩底板极限抗压强度为80.3-122.4MPa,抗拉强度为2.6-3.7MPa。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中细砂岩,顶板不易管理。
③10号煤层直接顶板为灰岩,裂隙较发育,一般充填方解石脉.抗压强度93.8-169.4MPa,抗拉强度1.9-3.1MPa,一般为较坚硬稳定岩石.底板为泥岩及砂质泥岩。抗压强度25.9-61.3MPa,抗拉强度0.4-0.5MPa。
本井田地质构造比较简单,断层、陷落柱不发育,基岩深埋地下,岩层稳定性和整体性好。煤层顶底岩层为砂岩、石灰岩等坚硬岩层或泥岩、砂质泥岩等软弱岩层,除井田东部浅埋区岩层受到一定风化,岩质强度有所减弱外,其它地段均为正常沉积岩层。煤层顶底板容易支护。总之本井田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复杂程度为简单-中等类型。
第四节水文地质
一、地表水
本井田内常年性地表河流,仅几条较大沟谷中雨季有短暂洪水通过,向西北汇入东川河后向西南汇入三川河,三川河向西南排向黄河。
二、井田主要含水层
(一)奥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