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录
南孚电池购并案例资料 1
031111摩根士丹利退出 南孚电池终被竞争对手吉列吞食 3
031210鲸吞南孚 7
050307南孚命运的启示:透视股权频变的背后的意义 11
050508南孚股变之惑 14
050513那一场“国退洋进”的资本游戏 20
051025海外基金收割中国本土企业 是助推器还是榨取者 24
051031吉列入主南孚 一个民族品牌的湮灭? 31
051031雾锁前途:南孚启示录 35
051205南孚电池股权变更背后 37
060118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的背后 40
060327当前外商对华投资动向、问题及建议 47
060328并购市场是否狼来了么 51
060405触目惊心:外资“蚕食”国企四大秘笈 56
060422我国完善引资政策的建议出炉 58
031111摩根士丹利退出 南孚电池终被竞争对手吉列吞食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2003-11-11 编辑: 张晋
近20年的风云变幻,使得南孚电池的能量消耗不少。
其间民资进入、外资涌进,也改变不了终被竞争对手吞食的命运,即使援手的是摩根士丹利。
“我们其实一直担心他们把我们卖给国外电池公司(美国吉列)。”南孚电池的一位高层说道,不过,这个南孚高管们最担心的事情眼下还是成为了现实。
8月11日,生产“Mach3”剃须刀和金霸王(Duracell)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Gillette)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吉列没有透露交易的具体条款,但吉列表示,这笔交易将使其今年的盈利“略有”增加———南孚年销售额超过8000万美元,其电池在超过300万个零售点出售。
“现在仍是敏感时期。”11月初,身为南孚电池总经理的丁曦明先生,坚持不肯透露半点风声。
据了解,吉列以大约1亿美元的代价,从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公司手中买走了香港中国电池公司的全部股权,后者持有南孚电池72%的股份。
南孚之路
南孚的前身是南平电池厂,1958年创建于福州,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965年开始生产一些军工用品,后将厂址迁到南平。1987年,时任厂长的陈来茂在外出考察时发现,具有高新技术的碱性高能锌锰电池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资金问题让他们却步———要引进的日本生产线价格高达5000多万元人民币,而南平电池厂当时的固定资产不过200万元。
1988年,问题得到解决———南平电池厂与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孚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以下简称“基地福建公司”)、福建兴业银行(现“兴业银行”)联姻,成立我国电池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百孚公司实际上是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总公司(以下简称“基地总公司”)设在香港的子公司,挂靠在华润集团旗下。百孚公司当时持有南孚电池25%股份,基地福建公司持股20%,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入,占40%股份,而兴业银行则投了90万人民币,占15%股份。
1990年7月15日,南孚引进的第一条日本富士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1992年5月,南孚上了一条7号电池生产线,1993年12月,中国第一条LR03(7号)碱性高能锌锰电池生产线又在南孚投产。1998年,南孚固定资产号称达4亿,据公司员工回忆,在1997、1998年的时候,南孚高能环保电池很畅销,各地的总代理商经常是手攥大把现金住在南孚公司等货。
1995年7月,《商业银行法》颁发实行,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8年,兴业银行将其持有的15%南孚股份以2500万元的价格卖给一家民营企业———大丰电器有限公司。据悉,在其退出前,兴业银行从南孚累计获得分红达97万,这意味着兴业银行当初90万元的投入,净赚了2500万元。
接手兴业银行股权的大丰电器,实际上是由南孚电池全部职工出资组建的一家公司,早先,南平市政府已经批准南孚成立职工持股会,并且在民政局登记,但在工商局注册时未获批准,于是成立了大丰电器,由其持有南孚电池的股权。
知情人士透露,1996年,南平市政府试图让南孚和其他企业捆绑,一揽子打包上市,当时国内传呼业红火,对电池需求大,南孚正处于顶峰时期。
摩根入股
于是,南平市政府找来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1999年9月8日,在中国厦门举办的第三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中金公司与南孚签约,宣称要为南孚募资5亿元。
“其实,南孚当时是被迫合资。”一位南孚高管告诉记者,南孚电池当时的资产负债率为62%,这样的负债比率对一家企业而言十分正常。不过,对于外资的进入,南孚还是相当积极。
1999年,中金联合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波政府投资公司,加上南平电池厂、基地公司等几个中方股东,在香港组建中国电池有限公司,总股本1万股。其中,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投入1000万美元,摩根投入400万美元,荷兰国家投资银行与中金总共投入100多万,这四家股东占中国电池合计49%股份,中方股东以持有的南孚电池部分股权作为出资,占中国电池51%股份。
据知情人士透露,四家外资股东占中国电池合计49%股份,中方股东以持有的南孚电池部分股权作为出资,占中国电池51%股份。通过对南孚注资及受让大丰电器所持5.75%股份,中国电池共获得了南孚电池69%的股份。
知情人士透露,成立中国电池,原计划是2000年将中国电池以红筹股形式在香港上市。不过,香港主板上市要求公司股东在三年不发生大的变动,上市计划因其股东的频繁变更而化为泡影。
据透露,股权转让后不久,百孚公司在香港炒金亏损了几千万美元,其老总被捕,公司业绩不佳。为了偿债,百孚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股份中的825股卖给摩根士丹利,这8.25%的股份出让,意味着中方已经失去中国电池的控股权。同时,为了防止银行追债,百孚将其持有的中国电池另外20%的股份转让给基地总公司的另外一个子公司。
2001年,南孚的外资股东想以中国电池的名义收购双鹿电池生产商———宁波轻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