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常用范文 > 公文处理 > 2006年洛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doc 96).rar

2006年洛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doc 96).rar

常州洛阳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科学技术 洛阳市
资料大小:128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97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7/4/10(发布于江苏)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5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2006年洛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doc 96).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目 录

农业

机械

机电

石油化工

材料

医疗卫生

软科学

洛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成果名称
白粉虱与烟粉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登记号
2006001
分类号

鉴定日期
2005年12月25日
登记日期
2006年1月11日

组织鉴定单位
河南省科技厅
鉴定证书号
豫科鉴委字[2005]第850号

主要完成单位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
刘长营刘顺通段爱菊等15人

项目简介(任务来源、立项背景、技术创新点、经济社会效益、技术水平):
白粉虱与烟粉虱是两种严重危害蔬菜等作物的同翅目粉虱科害虫,它们的分布和危害遍及世界各地。这两种粉虱在外形上、发生及危害上都很相似,常常相伴发生。长期以来我国北方均以白粉虱危害为主,但近年来烟粉虱一度暴发,危害超过了白粉虱,2000年烟粉虱在全国南北同时大发生。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农户对粉虱的防治效果很差,导致作物受害严重。因此急需对这两种粉虱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

本项目采取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技术路线,在研究中将有较好效果的技术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加以验证并逐渐完善。在掌握两种粉虱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物理防治、天敌控制、药剂防治等内容,最终制定了系统的综合防治措施。

此项综合治理技术分别在洛阳市郊区、偃师、宜阳、伊川等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共计在温室和大棚示范推广8000余亩次,露地示范推广64000余亩次,累计净增效益1400余万元。研究结果的应用,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通过提倡优先使用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可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洛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成果名称
优质多抗高产番茄新品种洛阳92-18的选育及应用研究

登记号
2006002
分类号

鉴定日期
2005年12月28日
登记日期
2006年1月11日

组织鉴定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鉴定证书号

主要完成单位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
李爱芳 马丰粟 张春奇等15 人

项目简介(任务来源、立项背景、技术创新点、经济社会效益、技术水平):
该研究项目多年来一直是省农科院重点研究项目,洛阳92-18番茄是根据计划任务和目标,从1990年选择抗病亲本,开始组合配制,各层次品比试验,抗病性鉴定和品质分析,历时13年选育出的河南省“新一代”优质多抗高产早熟番茄一代杂交新品种。于200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综合抗病性强。高抗病毒病(TMV)、高抗叶霉病(cf)、早疫病和晚疫病。(2)高产稳产。河南省历年品比试验总产量居第一位。平均亩产6880kg,比对照早丰增产9.4%,比西粉3号增产23.6%,比豫番茄1号增产2.7—10.7%,亩增608kg,最高亩产12074公斤。(3)品质优良。含糖2.95%,含酸0.45%,糖酸比6.6,VC404mg/kg鲜果。在抗病性、品质、产量、抗逆性方面达到并超过国家“九五”番茄育种攻关指标。经查新在抗病性和品质育种方面有新的突破。果实粉红色,圆形,色泽鲜亮,不易裂果,耐运输。商品率高。(4)适应性强。耐寒、抗热、耐弱光、适宜保护地和露地栽培,特别适宜春秋保护地栽培。适合全省和全国10多个省(区)栽培。该品种商品性极佳,非常适应市场的需求,推广应用前景广阔。2005年止,在全省累计推广面积26.3万亩,净增经济效益23305.9万元。

经查新及专家鉴定,该项研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先进水平。

洛阳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成果名称
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体化少(免)耕覆盖技术研究与应用

登记号
2006003
分类号

鉴定日期
2005年12月28日
登记日期

组织鉴定单位
洛阳市科技局
鉴定证书号
洛科鉴字[2005]21号

主要完成单位
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

主要完成人员
姚宇卿沈东风吕军杰等15 人

项目简介(任务来源、立项背景、技术创新点、经济社会效益、技术水平):
该项目系河南省科技攻关及洛阳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小麦玉米一体化为主线,采用田间长期定位监测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少(免)耕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在豫西半湿润偏旱区一年两熟制下的增产机理与应用效果,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探明了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的水分亏缺规律:自然降水总体表现为以季有余,两季不足,降水亏缺最高可达95.6%。夏玉米降水满足率较小麦高19.72个百分点。2、明确了少(免)耕覆盖技术的节水保墒效果:无论是在降水正常、偏旱、较旱的情况下免耕与深松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均有较高降水贮蓄率,免耕覆盖较对照增加19%,干旱年份效果尤为明显。免耕覆盖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小麦可提高0.041-0.088kg/mm.mu,玉米可提高0.126-0.320kg/mm.mu。3、明确了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少(免)耕覆盖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增产机理:免耕初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基本可保持平产,但能明显的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增产高达14.93%。免耕覆盖下后期土壤有着较高的含水量,可以增强小麦生长后期的光合作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显著降低坡耕旱地水土养分流失,径流发生次数减少60%,径流量减少80.30%。免耕覆盖技术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4、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本增效为目的,总结出一套适宜豫西旱区应用的机械化少(免)耕技术操作规程。并总结出该项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应注意的6个关键环节。5、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显著:不同少(免)耕模式下平均每亩节本23-45元,增收20-30元,合计节本增效53-65元。累计建立示范方23000亩,推广应用23万亩,净增效益1165万元。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将少(免)耕覆盖技术成功应用于一年两熟地区,实现了小麦玉米少(免)耕一体化,拓宽了保护性耕作的应用领域;革新了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一年一熟制旱作区种植制度,通过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合理组装与配套应用,成功实现了一年两熟;首次建立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机械化少(免)耕覆盖技术模式,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