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总之,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反思教学大纲的问题入手,深入对比和分析二者的异同,以激发培训学员的理论兴趣,拓宽培训学员的教育视野,撞击培训学员的理论思维,提升培训学员的教育境界为基本旨趣,深刻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内容。
课程目录
第一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差异
第一节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研制第二节 高中化学“课标”与“大纲的差异
第二章 化学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化学课程目标的含义及类型
第二节 “课标”中课程目标与“大纲”中教学目的比较第三节 化学课程目标的陈述
第三章 化学物质知识的对比分析第一节 化学物质第二节 无机物知识的比较第三节 有机物知识的比较
第四章 物质结构知识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物质结构知识的教学价值第二节 原子结构知识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比较第三节 化学键知识和分子间作用力知识的比较
第五章 化学反应知识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的比较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的比较第四节 “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知识的比较
第六章 “化学实验基础”分析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知识基础第二节 化学实验的技能基础第三节 化学实验的方法基础
第四节 化学实验的观念基础
第七章 “化学实验探究”分析
第一节 科学探究思想的由来及发展第二节 化学实验探究
第八章 STS教育内容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STS教育内容的总体分析第二节 化学与能源、资源内容分析第三节 化学合成材料内容分析第四节 化学与健康内容分析第五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内容分析第六节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内容分析
第九章 “活动与探究建议”分析
第一节 “活动与探究建议”的类型及价值第二节 “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实施策略
第十章 化学教学实施的新变化
第一节 化学教学情景的创设第二节 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三节 化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 化学教学评价的新变化第五节 化学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第一章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差异
内容简介本章内容将着重介绍和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差异,介绍国家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相关常识,并系统的讲解如何对《课标》与《大纲》的进行对比分析以把握其精神实质。
学习目标体会并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的差异;理解高中新课程的相关知识;初步通过《课标》与《大纲》的对比分析,来准确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地加以贯彻和落实。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 《课标》)。它既是我国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又是此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随着2004年9月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等四个省级实验区的试行,并逐步向全国大面积推广,认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任务愈加紧迫,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高中化学《课标》的工作愈显重要。同过去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相比,《课标》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迫切需要通过《课标》与《大纲》的对比分析,来准确把握《课标》的精神实质,并自觉地加以贯彻和落实。
第一节高中化学新课程
高中化学新课程,是指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构建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成果和标志。它与目前高中化学教师常说的“高中新课程”和“高中新教材”不同。“高中新教材”指的是基于199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而编写的高中化学教材。该教材从1997年开始在“两省一市”(江西省、山西省、天津市)进行试验,试验一轮后,按照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并逐步推广到全国使用。“高中新教材”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试验区的不断扩大,在2007年以后将不再使用。
(一)高中新课程研制的背景为什么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化学课程)改革运动?改革的推动力到底有哪些?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非常有必要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研制的背景进行分析。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曾作出过举世公认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同过去时代发展主要靠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相比,当前我们更需要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在“人口众多”这一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实面前,除了继续实行控制人口的长期国策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来看,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即使到2020年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是3 000美元,而日本目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了35 000美元。因此,只有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才是提高综合国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持续的动力。为此,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要通过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更加凸显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奠基作用,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功能和价值。因此,从教育的社会价值来看,基础教育使命重大,责任重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很多人认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来源于教育的外部。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所造成的畸形化的基础教育的状况,在我国中小学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重形式轻内容,重课外轻课内的倾向十分明显,正如李岚清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导致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素质教育进入学科课堂教学后,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有些学校和教师也确实做了一些素质教育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但难以保证堂堂节节的教学都会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开展。人们在反思这一问题时发现,除了考试升学制度的制约以外,课程是影响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应试教育”的课程,不可能为日常课堂教学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支撑和平台。“只有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整个课程模式、课程体系都发生改革时,素质教育在课堂内才真正有所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因此,从教育内部来看,扭转畸形化的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在学校全面、切实地得到推进,还基础教育的真实面目,更好地发挥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成为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部动因,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3.高中学科教学的现状置身于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升重点大学率,片面追求升名牌大学人数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之中的高中教学,不得不服从这样的目标,并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作“贡献”;不得不以牺牲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代价。这样的“高中教学”,学生苦不堪言,教师苦不堪言!以化学学科为例,据调查:50%左右的高中生对化学学习没有特别的兴趣;53%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化学的;约10%的学生喜欢化学的原因是因为高考中有化学这个科目;56%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