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区域产业规划
第一节 第一产业规划
一、区域农业规划
(一)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是光照(太阳辐射、热量)、土地和水分。
2.农业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
1.农业自然条件分析
(1)农业劳动力条件。
(2)农业技术装备。
(3)农业生产技术。
(4)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
3.农业原有基础分析
(1)分析农业发展规模、水平与发展速度,生产总投入和产出;
(2)分析农业生产结构、总体布局态势与土地综合利用状况;
(3)分析研究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集中种植与分散种植等关系及其历史演变规律,为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供依据;
(4)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变化与农业资源开发程度变化;
(5)分析区域农业收入分配和消费状况。
以上三方面影响农业发展条件因素,在制定农业发展布局中缺一不可,相互影响并产生复杂的反馈关系。因此,在制定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时,应充分了解各种生产条件及其相互作用,并保持一定数量比例关系,才能制定出合理布局方案。
(二)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
——农业区域专业化是以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依据而实施的。
——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证明,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到商品性生产,由小而全到专业化,由分散到集中,由“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这是农业布局必然趋势。但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程度取决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
——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也就是各个区域应明确发展的重点,以一种或两种农业部门,一种或两种作物作为发展经营重点,但要兼顾一切可以发展的其它农业部门。只有在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现代化程度,市场经济充分发挥作用条件下,农业发展与布局才能达到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的目标。
(三)农业生产基地规划
—— 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集中区规划布局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各种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产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并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划分出各种农业部门的适宜区和适生地,集中种植形成商品性生产力主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专业化生产基地,按农业各部门的分类,有种植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渔业生产基地等,其用地选择和布局生产要求均不相同。
一般来说林业基地选择性较弱,其适应性较强,但不同树种分布也有一定地带性。在这里林业生产基地一般指用材林和经济林(包括果木林)两种生产基地。
用材林基地必须选择林地面积大,用材蓄积量大,原木生产多,发展潜力大;主林区连片分布,交通运输条件好,靠近主村消费区的地区,森林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只要合理采伐即时更新,可以达到永续利用的要求。因此,苗圃地、中幼林抚育、森林保护以及木材综合利用等问题在规划建设用材林生产基地时必须认真考虑,并进行同步建设。
对于经济林基地选择与用材林有所不同,一般是在未成林前进行基地选择。因此,必须着重了解掌握作为生产基地必备的自然条件和产品销路以及运输、加工等条件。
(1)林业生产基地布局
草原是畜牧业的基础,发展畜牧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规划。而作为畜牧业生产基地,对草原的放牧场,割草场以及放牧场的营地等,必须进行选择划分,以保证牲畜有足够的饲草、饲料及饮用水源。在牧区,首先要选择草场生产力高、载畜量大的地区作为畜牧业生产基地,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主要选择粮、油料等生产集中区作为畜牧业生产基地,做到农牧结合相互促进,在大城市郊区,虽没有大面积饲草、饲料生产用地,但由于市食品、轻工业以及餐饮业较发达,其下脚料较多,同时交通方便,靠近消费中心,也可选建乳肉类畜禽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的规模取决于需要与可能两方面,在牧区主要取决于草场栽畜量;在农区取决于饲料生产量;在大城市郊区取决于畜禽消费量和饲草、饲料供应保证程度。
(2)畜牧业生产基地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