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年-2030年)纲要汇报征询意见稿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庆市规划设计院
2010年4月
主要汇报内容
城市发展条件
区域格局与地位
经济产业和社会
生态与资源环境
发展目标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及规划区城乡统筹
城市发展条件
区域格局与地位
经济产业和社会
生态与资源环境
区域格局与地位
区域格局与地位1
安庆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由相对孤立走向开放;
长三角扩散趋势已经突显,安徽省是长三角扩散的直接腹地;
随着宁安高速铁路、江北高速公路、阜景铁路等若干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安庆的交通发生重大的变化,融入了大的交通体系,安庆与长三角的联系将得到更多的加强。
中部更多省份与城市将通经安庆与长三角发生联系。
区域格局与地位2:
泛长三角层面:安庆是长三角西向泛化的通道和门户;
长三角“西向泛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安徽省为长三角关系最为密切的腹地;
长三角的扩散转移主要通过长江经济带向西纵深扩散,安庆成为长三角向西纵深扩散的通道和门户;
区域格局与地位3:
中部沿江城市经济带: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随着宏观背景和区域政策的转变,安庆将起到中部沿江城市带的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城市竞争力分析研究的比较范围:
长江沿岸城市(汉宁段)
比较城市:
区域格局与地位3:
中部沿江城市带中竞争例分析结论:
竞争力特征:
经济总量大,具有较强的规模竞争力
产业和企业效益良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旅游业是亮点,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生产效率低,人均产出低,竞争力较弱
城乡居民收入低,人均购买力低,竞争力较弱
外向经济不发达,竞争力较弱
市区对周边地区的人口吸纳能力有待增强;
核心竞争力:
城市规模效应较强
旅游业优势明显
大型企业效益较好
交通物流基础较好
区域格局与地位4:
三省交界区域:安庆通过承接长三角经济产业的转移,发挥其工业基础优势、旅游业和物流业等优势,安庆将会发展成为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格局与地位5:
安徽省层面:安庆是沿江城市群副核心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导城市,安徽省旅游服务基地、石化产业基地。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总体结构:“两线三片多极”
两线:
皖江城镇发展轴;
合徐—合芜—芜宣高速公路城镇发展轴;
三片:
合肥城市群
沿江城市群
蚌淮(南)城市群
多极:加强其他各地级市建设
其中安庆:
在皖江城镇发展轴上
安庆是三大城镇群中的沿江城镇群的重要节点
城镇空间发展分区“四大片区”:
(一)皖江片区: 以长江为纽带,由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宣城等城市组成。
(二)皖中片区
(三)皖南片区
(四)皖北片区
皖江城镇片区空间发展策略:“以芜湖为核心,安庆为副核心促进沿江城市率先融入长三角”。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城镇体系规划对安庆城市发展的规划指引
发展目标:
2010年的城市人口95万人;2020年的城市人口140万人以上;
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市。
功能定位:
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皖-赣-鄂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及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基地;
沿江城市群的副核心城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区域格局与地位分析结论
安庆的发展面临国家政策、区域背景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其区域格局将会由相对孤立走向开放,有望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皖、鄂、赣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经济产业与社会
经济产业发展特征:
经济增长:90年代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省内排名第三。2008年末,安庆市GDP达704.7亿元,仅次于合肥市和芜湖市。
增长速度:GDP近年增长速度排在全省中游。
经济产业发展特征:
人均GDP:90年以来人均GDP持续增长,增幅较大。
2003年前增速平均在15%左右;2003年后平均增速在20%左右。
排名:人均GDP全省17个地级市排名12,处于中下游。
经济产业现状特征:
市域经济: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沿长江和铁路呈现条带状分隔。市区、桐城、枞阳、怀宁等东部和北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强
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
经济产业现状特征:
和发达地区相比,市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较弱;导致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强。
- 200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占市域总人口的 9.6%,中心城市占市域经济比重为33%;2008年人口比重上升为12.1%,经济比重保持不变,仍旧为33 % 。(经济为1999年和2007年的数据)
经济产业发展特征:
产业结构:将趋优化
95年三产比重:23:44:33
08年三产比重:19.:42:39
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经济产业发展特征:
第二产业构成:化工产业占主导地位突出
分析安庆2008年各门类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可以看出,化工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2008年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8.5%,化学工业的兴衰关系全市的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产业链条短
石化、交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产业链条较短,上下游配套产业发育迟缓,未围绕核心企业、核心环节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地方产业集群。
经济产业现状特征:
现代服务业比较落后,城市商务氛围不浓
旅游业省内优势较为明显,物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域各县现状主导产业
经济产业现状特征
市域各县市产业发展各自为政,缺乏关联度,说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