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二节丝虫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二节丝虫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zhongmi***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传染病
资料大小:12217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55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7/21(发布于湖北)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传染病学_蠕虫病第二节丝虫病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八章 蠕虫病 作者 : 任红 单位 : 重庆医科大学 第二节 丝 虫 病 一、概述 二、病原学 三、生活史 四、流行病学 五、发病机制与病理 六、临床表现 七、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八、治疗和预防 九、小结 概述 一 2000年,世界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丝虫、盘尾丝虫)、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麻风病、结核、登革热。丝虫病是世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分布在山东、河南以南15省市864个县市(山东、海南仅有班氏)。 我国丝虫病现状及防治成绩 传染病学(第9版) 一、概述: 病原学 二 二、病 原 学 丝虫(filaria): 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细长如丝线而得名。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丝虫种类: 1. 寄生在淋巴系统: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 2. 寄生在皮肤:盘尾丝虫、链尾丝虫、罗阿丝虫; 3. 寄生在体腔:常现丝虫(胸腹腔)、奥氏丝虫(腹腔)。 二、病 原 学 传染病学(第9版) 成 虫 二、病 原 学 传染病学(第9版)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淋巴管中的成虫 传染病学(第9版) 丝虫为胎生(viviparity)。 成虫直接产微丝蚴。 二、病 原 学 传染病学(第9版) 两种微丝蚴的共同特征: 传染病学(第9版) 丝状蚴 二、病 原 学 传染病学(第9版) 丝状蚴自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 二、病 原 学 生活史 三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生活史类型?中间宿主? 三、生活史(life cycle)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传染病学(第9版) 成虫 微丝蚴 腊肠期蚴 腊肠期蚴 丝状蚴 成虫 (淋巴系统) 蚊吸血 班氏:2周 马来:1周 (夜晚) (蚊胸肌内) (蚊喙) 蚊吸血 2~3个月 成虫寿命:4~10年 微丝蚴寿命:1~3个月 丝虫生活简史 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寄生; 班氏丝虫:浅部淋巴系统寄生;更多在深部淋巴系统寄生,主要寄生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腔、肾盂。 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马来微丝蚴:8pm~4am 班氏微丝蚴:10pm~2am 传染病学(第9版) 两种丝虫的成虫寄生部位有所不同: 传染病学(第9版) 微丝蚴在人体的夜现周期性。 蚊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蚊吸血时,丝状蚴经皮伤口钻入。 人是两种丝虫终宿主,马来丝虫可能存在保虫宿主(猴、猫)。 成虫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但两种丝虫的成虫寄生部位有所不同。 生活史小结: 流行病学 四 传染病学(第9版) 我国两种丝虫均为夜现周期型,主要分布于农村。 以单种丝虫片状分布为特征。 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共同特点为:这些地区水源短缺,雨量小或水分易于漏失,多半种植旱地作物,房前屋后有适宜于淡色库蚊或致倦库蚊大量孳生的积水坑洼。 马来丝虫病流行区的共同特点为:水源充沛,雨量大或有泉水,多半为适宜于大量繁殖按蚊的水稻区。 混合感染则多见于适宜两种丝虫媒介蚊孳生繁殖的地方。 四、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第9版) 1. 传染源 班氏丝虫只感染人,微丝蚴血症者为惟一传染源。马来丝虫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猴、猫等多种哺乳动物,感染动物亦可成为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我国北纬32°以北主要为淡色库蚊,以南以致倦库蚊为主。含有微丝蚴的蚊在吸血时将微丝蚴注入人体。 3. 人群易感性 男女老幼皆易感,20~50岁人群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极少。发病率以每年5~11月份为高。人体感染丝虫后仅产生低水平免疫力,故可反复感染,并具有家庭聚集性。 四、流行病学 五 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丝虫的种类、感染的频度、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的数量、机体的免疫反应、虫体的死活、成虫寄生部位和时间以及有无继发感染等。 免疫机制是产生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宿主对丝虫抗原的反应,引起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和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 丝虫病的免疫反应与淋巴系统的损害有关。对抗原应答愈强则病变也愈严重。 五、发病机制与病理 传染病学(第9版) 丝虫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主要是由成虫引起,以淋巴系统病理改变为主,包括淋巴管扩张、肥厚、炎症、曲张以致阻塞。 早期以渗出性炎症为主,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管腔充满粉红色蛋白质液体和嗜酸性粒细胞。 继之,淋巴管和淋巴结出现肉芽肿反应。 最后淋巴管形成纤维索状物,成为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 五、发病机制与病理 六 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第9版) 致病虫期 成虫(主要)。 微丝蚴(次要)。 潜伏期 4~5个月,也有长达1年以上。 临床表现类型 微丝蚴血症(无症状带虫者)。 急性期(早期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 晚期(淋巴系统阻塞病变)。 六、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第9版) 1. 微丝蚴血症(无症状带虫者) 发热、淋巴管炎,可持续10年以上。 六、临床表现 传染病学(第9版) 2. 急性期过敏性炎症反应 逆行性淋巴管炎(流火),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精索、附睾炎、睾丸炎、丝虫热等 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 内膜肿胀,内皮增生,炎性细胞浸润 淋巴栓 虫体各种抗原 六、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