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案例分析_小肠疾病第_、二、三节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案例分析_小肠疾病第_、二、三节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dengwen***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疾病
资料大小:3067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0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7/9(发布于山东)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10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第三十五章 小肠疾病 第一节 解剖和生理概要 第二节 肠感染性疾病 第三节 肠炎性疾病 第四节 肠梗阻 第五节 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 第六节 短肠综合征 第七节 小肠肿瘤 第八节 先天性肠疾病 解剖和生理概要 第一节 作者 : 王振军 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1. 起自胃幽门十二指肠球部,止于回盲瓣,成人长度:3~5m (一)组成 2.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1)十二指肠:管腔最粗,位置最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2)空肠和回肠:横结肠系膜下区;游离肠袢;上段2/5为空肠,下段3/5为回肠 一、小肠的解剖 外科学(第9版) 1. 血管、淋巴和神经均穿行于小肠系膜内 (二)血管、淋巴和神经支配 2. 动脉血供 (1)近端十二指肠:腹腔干的分支供应 (2)大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系膜上动脉 一、小肠的解剖 分出12~16支空肠、回肠动脉 吻合形成动脉弓。近端:1~2级动脉弓;远端:3~4级动脉弓 最后分出直动脉入肠壁 3. 静脉引流 空肠静脉、回肠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合为肠系膜上静脉 空肠与回肠 外科学(第9版) 4. 淋巴引流 (二)血管、淋巴和神经支配 一、小肠的解剖 (1)空肠:散在孤立淋巴小结;回肠:淋巴集结(Peyer集结) (2)淋巴引流途径: 黏膜绒毛中央乳糜管→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前淋巴结→乳糜池 脂肪转运 免疫防御 肿瘤播散 5. 神经支配 (1)副交感神经:蠕动增强,分泌增加 (2)交感神经:蠕动减弱,分泌减少 外科学(第9版)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二、小肠的生理 消化:胰液、胆汁、胃液、肠液(多肽酶) 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水、电解质、维生素;脱落的上皮细胞构成的内源性物质(每天约8000ml) 内分泌功能 分泌胃肠激素:生长抑素、促胃液素、缩胆素、胰液素、胃动素、抑胃多肽、神经降压素、胰高血糖素等 屏障功能 阻止肠道内细菌及毒素移位至肠道外 外科学(第9版) 肠感染性疾病 第二节 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作者 : 王振军 概念: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管所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 病因:继发性多见。①肺结核病人咽下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痰液;②粟粒性肺结核发生血行播散;③盆腔结核、肾脏结核可直接蔓延 发病部位:回盲部;远端回肠 (一)肠结核 环形溃疡,长轴垂直于肠腔长轴 干酪样坏死 易致肠腔狭窄 结核肉芽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 假性息肉样变 肠腔狭窄;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 外科学(第9版) 结核的全身表现: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 腹部症状 溃疡型:腹痛、腹泻 增生型: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右下腹可触及肿块 1. 临床表现 血象、血沉、胸片 钡餐/钡剂灌肠,结肠镜 (一)肠结核 2. 诊断 外科学(第9版) 以内科治疗为主 外科手术适应证 ① 病变穿孔形成局限性脓肿或肠瘘 ② 溃疡型病变伴有瘢痕形成或增生型病变导致肠梗阻 ③ 不能控制的肠道出血 ④ 病变游离穿孔合并急性腹膜炎 3. 治疗 急性肠穿孔:病变肠段切除术 伴有瘢痕形成的小肠梗阻:肠段切除吻合 回盲部增生型病变:回盲部或右半结肠切除 4. 手术方式 外科学(第9版) (二)肠伤寒穿孔 致病菌:沙门菌属伤寒杆菌 发病部位:回肠末段的淋巴滤泡和淋巴集结 病理特点:溃疡的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穿孔多发生在距 回盲瓣50cm以内,多单发 病因和病理 伤寒病史 急腹症症状及体征:腹痛、腹胀、呕吐;腹部压痛、肠鸣音 消失、气腹、白细胞计数增加 少数病人症状轻微,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 临床表现和诊断 肠伤寒溃疡HE染色 外科学(第9版) 确诊后:及时手术 手术原则:穿孔缝合术;简单、快速 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伤寒和腹膜炎;肠外营养支持 治疗 外科学(第9版) 肠炎性疾病 第三节 作者 : 胡俊波 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重点难点 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急性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克罗恩病的病因与病理 急性出血性肠炎(acute hemorrhagic enteritis)为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肠管急性炎症病变,由于血便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称为急性出血性肠炎 外科学(第9版) 急性出血性肠炎 【病因和病理】 外科学(第9版) 病因尚未确定,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不洁饮食史或上呼吸道感染史,曾认为本病与细菌感染或过敏有关。近年来认为本病的发生与C型魏氏杆菌产生的β毒素有关,肠道内缺乏足够破坏β毒素的胰蛋白酶亦促使本病发生。长期进食低蛋白饮食可使肠道内胰蛋白酶处于低水平 病变主要在空肠或回肠,常呈节段性,严重时可融合成片。肠管扩张,肠腔内充满暗红色血性液体和坏死物质,肠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广泛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甚至穿孔。腹腔内可有混浊或血性渗液 【临床表现】 外科学(第9版) 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随之有腹泻,多为血水样便或果酱样腥臭便。有发热、恶心、呕吐,少数病人腹痛不明显而以血便为主要症状。当肠坏死或穿孔时,可有明显的腹膜炎征象,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诊断上需与肠套叠、克罗恩病、中毒性菌痢或急性肠梗阻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