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学习 > 充电学习 > 出版E书 > 内科学_中毒第_节概述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内科学_中毒第_节概述_人民卫生出版社PPT

nanguoy***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卫生
资料大小:8607KB(压缩后)
文档格式:PPT(38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24/6/15(发布于北京)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概述 第一节 作者 : 柴艳芬 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重点难点 急性中毒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中毒的类型和流行病学 中毒原因和预防 (一)定义与类型 (二)病因和中毒机制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 (六)治疗及预防 一、中毒总论 内科学(第9版) 中毒(poisoning):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达到中毒量产生组织和器官损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毒物(poison):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根据其来源和用途分为 :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及有毒动植物 (一)定义与类型 急性中毒:机体一次大剂量暴露或24小时多次暴露有毒物质引起急性病理变化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常危及生命。 慢性中毒:多为职业中毒,系长时间暴露,毒物于体内蓄积而出现中毒的临床表现,其起病慢、病程长,需认真询问病史和查体,并进行相关毒物检查分析。 定义 类型 内科学(第9版) 1.职业中毒 生产、保管、使用和运输过程中暴露于有毒原料、中间产物或成品 2.生活中毒 误食、意外接触毒物、用药过量、自杀或谋害等情况下,大量毒物入体 病因 (二)病因和中毒机制 内科学(第9版) 呼吸道 (二)病因和中毒机制 皮肤黏膜 内科学(第9版) 消化道 (二)病因和中毒机制 ——消化道 生活中毒常见途径 内科学(第9版) 消化道 (二)病因和中毒机制 ——呼吸道 肺泡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丰富 经呼吸道吸入后,毒物吸收速度较经消化道吸收快20倍 患者迅速发生中毒、症状重、病情进展快 职业中毒时,毒物常以粉尘、烟雾、蒸气或气体状态吸入气道 生活中毒以一氧化碳中毒常见 内科学(第9版) (二)病因和中毒机制 ——皮肤黏膜 健康皮肤表面类脂质层能防止水溶性毒物侵入机体,皮 肤多汗或有损伤时,可加速毒物吸收 少数脂溶性毒物(如苯、苯胺、硝基苯、乙醚、氯仿或有机磷化合物等)易经皮脂腺吸收中毒 砷化物、芥子气等毒物能损伤皮肤,后经皮肤吸收中毒 有的毒物可经球结膜吸收中毒 内科学(第9版) 皮肤粘膜 毒物 与红细胞或血浆中成份结合 全身组织和细胞 (二)病因和中毒机制 脂溶性较大的非电解质毒物在脂肪和部分神经组织中分布量大 不溶于脂类的非电解质毒物,穿透细胞膜的能力差 电解质毒物(如铅、汞、锰、砷和氟等)在体内分布不均匀 内科学(第9版) (三)发病机制 体内毒物代谢——毒物代谢 内科学(第9版) (三)发病机制 体内毒物代谢——毒物排泄 毒物排泄速度与其组织溶解度、挥发度、排泄和循环器官功能状态有关 其他途径 铅、汞和砷尚能由乳汁排出 一些脂溶性毒物可由皮脂腺及乳腺排出 有些毒物于器官或组织内蓄积,排出缓慢,再次释放可致中毒症状反复加重 内科学(第9版) (三)发病机制 ——中毒机制 内科学(第9版) 毒物作用影响因素 内科学(第9版) 亚硝酸盐、苯胺或硝基苯中毒,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 毒蕈、鱼胆或四氯化碳中毒损害肝脏 皮肤黏膜表现: 强酸、强碱、甲醛、苯酚、甲酚皂溶液 (四)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内科学(第9版) (四)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眼部表现 阿托品、莨菪碱类中毒 甲醇中毒 OPI、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中毒 内科学(第9版) (四)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 内科学(第9版) (四)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 内科学(第9版) (四)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循环系统表现 内科学(第9版) (四)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循环系统表现 心脏骤停 内科学(第9版) (四)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血液系统表现 溶血性 贫血 凝血功能 障碍 砷化氢中毒、苯胺或硝基苯等中毒 氯霉素、抗肿瘤药或苯等中毒 水杨酸类、肝素或双香豆素过量、敌鼠和蛇毒咬伤中毒 内科学(第9版) (四)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泌尿系统表现 发热:见于阿托品、二硝基酚或棉酚等中毒 内科学(第9版) (四)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 周围 神经病 震颤麻痹 综合征 铅、砷或OPI中毒 四乙铅或一氧化碳中毒等 一氧化碳、吩噻嗪或锰中毒等 内科学(第9版) (四)慢性中毒临床表现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 内科学(第9版) (五)诊断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治疗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急性中毒治疗 立即终止继续暴露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 适用于合作者 口服液体毒物者有效 口服中毒>6h 导泻无效 抑制肠蠕动毒物中毒者 灌肠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 强化利尿和改变尿液酸碱度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 血液净化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促进已吸收毒物排出 供氧:一氧化碳中毒时,吸氧可促使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加速一氧化碳排出,高压氧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效疗法 内科学(第9版) (六)治疗及预防 ——解毒药 金属中毒 ——常用的有氨羧螯合剂和巯基螯合剂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亚甲蓝(美蓝) 氰化物中毒 ——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 乙二醇和甲醇中毒——甲吡唑和乙醇 阿片类麻醉药中毒——纳洛酮 苯二氮卓类中毒 ——氟马西尼 OPI中毒 ——阿托品和碘解磷定 内科学(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