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管理专题 > 战略管理 > 北京十一五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rar

北京十一五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rar

资料大小:36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6/3/1(发布于陕西)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7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北京十一五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oc).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北京“十一五”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是生长点多,增长点少。北京依靠自身的科技优势,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境保护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03年,五大领域销售收入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97%以上。但其整体产出规模不大,一直无法形成新型的产业,对北京市经济的贡献有限。

二是有技术,没产业。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成果数量居全国首位,2003年达134项,远高于第二名的江苏(36项),但是产业化的能力却仍然较弱,2002年北京市400多家研发机构共转让出1400多相研发成果,其中1000多项转让到了京、津、冀以外的地区。三是产业园区(基地)多,产业集群少。北京市原来共有各级开发区450个之多,2004年上半年,经过清理整顿后,还有各级园区28个。各主要高新技术园区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缺乏,产品的配套能力差,产业链条不完整,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四是中心强,周边弱。北京市高科技企业过于集中于以中关村为主的北京市高新科技开发园区内,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弱。 五是中低端产业大,高端产业小。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短,产业链高端项目缺乏,加工装配型产品比重较大。反映在出口结构上是三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高,2003年所涉产品对欧盟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当年所涉产品对欧盟出口的87.93%。 六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无法提升,与企业研发投入下降,发展后劲不足有很大的关系。2003年北京市企业研发投入84.2亿元,占北京市研发总投入256.3亿元的1/3,为广东省企业研发投入的1/2。 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与方针 指导思想。有利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有利于产业化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指导方针。以人为本,发挥比较优势;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以园区为依托,建设重点基地;以技术引进带动自主开发;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 三、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预计“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为17%左右,到2010年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101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0%,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结构目标:要不断优化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知识型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及总部经济,使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方向发展。 企业发展目标: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到2010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上百家,并发展一批具有活力和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科技成果目标: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体系,产生一批世界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 产业布局目标:根据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高新技术产业要形成中心城区发展商贸及研发、郊区发展制造业的城郊合理分工的布局,同时重点区、县形成各有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园区发展目标:继续巩固和发挥中关村“一园七区”的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同时调整开发区的结构,使各主要开发区之间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产业基地体系。 四、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要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健全产业持续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新一轮腾飞,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两条思路。 发展重点:集成电路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数字电视行业、液晶显示器产业、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产业、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数控机床、医疗设备、激光技术及产品、机器人、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保护服务业、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行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节水节能设备、机动车排气净化行业等。 重点改造传统产业领域:根据本产业对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本产业可利用的新技术情况,确定“十一五”期间需要重点改造的十个传统产业领域:服装纺织业、建筑业、化学制药领域、传统中药领域、机械工业、轻工行业、化工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行业、建材行业。 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对策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