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作者 : 柴艳芬
单位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第一章
总论
重点难点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诊断原则、防治原则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的致病因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防治的研究与进展
内科学(第9版)
总论
(一)概述
(二)致病因素
(三)诊断原则
(四)防治原则
1. 常见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2. 防治研究进展
内科学(第9版)
(一)概述
内科学(第9版)
(二)致病因素
1. 物理因素
(1)高温(high temperature):作用于人体引起中暑(heat illness)和烧伤(burn)。
(2)低温(low temperature):在低温环境中停留时间较长,易发生冻僵(frozen rigor,frozen stiff)。
(3)高气压(high pressure):水下作业,气压过高,返回地面速度太快时,常易发生减压病。
(4)低气压(low pressure):常见于高山或高原地区环境,由于空气中氧分压较低,短时间停留出现急性缺氧,发生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5)电流(electrical current):意外接触后,可引起电击(electrical injuries)。
(6)其他:洪涝、水上操作或意外落水可造成淹溺(drowning)。颠簸、摇动和旋转等可以引起晕动病(晕车、晕船或晕机)等。
内科学(第9版)
(二)致病因素
2. 化学因素
(1)农药(pesticide):能杀灭有害的动植物。人体意外摄入常可致死。
(2)药物:常见过量使用麻醉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和精神兴奋药等引起的中毒。
(3)乙醇:一次或短时间大量饮酒会发生急性乙醇中毒,甚至死亡。
(4)其他:误服清洁剂或有机溶剂造成的中毒,毒蛇等咬伤中毒,一氧化碳、氰化物和硫化氢等窒息性化合物引起的缺氧性中毒,强酸和强碱能引起接触性组织损伤。
环境中的致病化学因素,可来自自然界,也可来自工业生产的“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毒物(poison)可通过呼吸、消化道和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poisoning)。
内科学(第9版)
(三)诊断原则
1. 病因
此类疾病都在一定环境下发病,多数病因明确并有相应检测方法。
例如:
· 药物过量或毒物中毒均可以通过检测估计出中毒量;
· 空气中的毒物可以检测其浓度;
· 环境温度、海拔高度和海水深度等都能测量。
随着检测方法增多、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对大多数理化因素所致的病因可明确诊断。
内科学(第9版)
(三)诊断原则
2. 受损靶部位
多种毒物都有其作用的靶器官和部位。
例如:
· OPI吸收后抑制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
· 四氯化碳主要作用于肝,慢性苯中毒的靶器官是骨髓;
· 物理因素如噪声主要作用于听神经,加速运动主要作用于前庭神经。
内科学(第9版)
(三)诊断原则
3. 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是评估理化致病因素作用的基本规律。
暴露毒物的量,高、低温环境时间长短等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
内科学(第9版)
(三)诊断原则
4. 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大多数理化致病因素致病的特点是在同一时间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利用人群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有助于明确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和预防发病。
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虽然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器官损伤或衰竭,但临床上往往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时,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同时,尚需结合接触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然后再与其他临床表现类似的疾病鉴别,综合分析判断。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血液
系统
骨骼
内科学(第9版)
(四)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