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 总结与对比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中,很多的建筑在经过一定的使用年限之后,特别是早期没有进行抗震设防设计的部分建筑,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建筑的使用功能降低,甚至是建筑的安全达不到要求。在这些情况下,要想继续使用这些建筑,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改造和加固。建筑加固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已经成为土木行业的主流项目。而在我国,抗震加固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唐山大地震之后。不过,当时做抗震加固主要是探索抗震鉴定及加固的基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抗震鉴定及加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到了1989年,国家正式发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抗震鉴定和加固才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但是限于建造时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加之施工质量的问题,近几年来大量的建筑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特别是汶川地震之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进行抗震设防和加固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问题,工程师需要提出不同的改造加固方案。本文查阅的资料主要集中在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抗震加固技术上。
1、传统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在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中目前应用比较广也相对成熟的还是传统的抗震加固技术。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的建筑在我国非常常见,其基础期一般为50年,目前有一大批建筑物已进入了中年期或者老年期,多数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老化,出现裂缝、渗漏、剥落、缺损、钢筋锈蚀等现象,急需修复。
1.1混凝土结构的传统抗震加固技术
针对混凝土结构,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法、外包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粘钢加固法和粘碳纤维加固法等。
增大截面法,顾名思义,即采用增大混凝土结构或构筑物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来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广泛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梁、板、柱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外包钢加固法,是指在需要加固构件的四周包上角钢,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增大延性和刚度。该方法适用于混凝土柱、梁等,其优点是现场工作量、施工方便和湿作业工作较少,受力安全;可用于不能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是又要求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代价较高,其采用的防护措施类似与钢结构。用于承受静力作用的一般受弯及受拉构件;环境温度不应超过60℃,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0%,并且无化学腐蚀,否则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应使用试验依据充分且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并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结构胶;当原构件混凝土结构构件强度小于C15时,不宜采用本方法进行加固。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是指用性能好、强度高的混凝土材料置换原有结构强度低、韧性差的材料,而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高度,不显著增大原构件的截面积。该方法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构件。当采用该方法加固梁式结构时,应对原构件加以有效的支顶。当加固柱、墙等构件时,应对原构件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承载状态进行验算、观测和控制,置换界面处的混凝土不应出现拉应力,若控制有困难,应采取支顶等措施进行卸荷。
粘钢加固法,亦称粘贴钢板加固,是将钢板采用高性能的环氧类粘接剂粘结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使钢板与混凝土形成统一的整体,利用钢板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承载能力及刚度的目的。其特点包括:施工简便、快捷、基本不增加被加固构件断面尺寸和重量;建筑结构胶将钢板(型钢)与混凝土紧密粘接,将加固件与被加固体合为一体,结构胶固化时间短,完全固化后即可以正常受力工作。
粘碳纤维加固法,是指用粘结剂把碳纤维片黏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发挥碳纤维高强抗拉作用。该方法可以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目前在工程上被广泛应用,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
1.2砖混结构的传统抗震加固技术
砖混结构的传统加固方法,相对混凝土结构而言,更加简便,主要针对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未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的建筑。对于圈梁和构造柱,主要的加固方法有钢筋网水泥砂浆法和混凝土板墙加固法;对于砖柱,通常采用外包混凝土和外包钢加固法。
钢筋网水泥砂浆法,又称为“夹板墙”,是在砖墙的两面敷设钢筋网片后抹上高强砂浆面层,形成组合墙体,可以提高砖墙的承载力,通常在加固圈梁、构造柱时一同使用。
混凝土板墙加固法,是在砖墙上敷设一层60~80mm厚度的配筋混凝土薄墙板,与砖墙共同工作,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圈梁和构造柱的作用,增加砖砌体的延性。
外包混凝土加固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轴心受压砖柱及小偏心受压砖柱的承载力。外包钢加固法,能提高砖柱的变形能力。
2、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与分类
随着土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21世纪之后,建筑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