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65.020.20B31DB32备案号:51416-2016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970-2016梨黑斑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Integrative Control of Pear Black Spot2016-09-20发布2016-11-20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 2970-2016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及编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由南京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凤权、赵延存、钱国良、杨晓蕾、何锋IDB32/T 2970-2016梨黑斑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2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梨黑斑病的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本标准适用于梨生产中梨黑斑病的综合防控。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病原及症状3.1病原病原为菊池链格孢(AlternariakikuchianaTanaka),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病斑上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至黄褐色,丛生,基部稍粗,有隔膜3~10个。分生孢子串生,倒棍棒形,有纵横分隔,成熟的孢子褐色。3.2症状3.2.1叶片:幼叶先发病,发生褐至黑褐色圆形斑点,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白至灰褐色,边缘黑褐色,有时有轮纹。病斑融合形成大斑,病叶即焦枯、畸形,早期脱落。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3.2.2新梢:病斑黑色,椭圆形,渐扩大,呈浅褐色,明显凹陷,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渐明显,淡褐色,病部与健部的分界处常发生裂缝。3.2.3果实:幼果受害,果面出现1至数个褐色圆形斑点,渐扩大,颜色变浅,形成浅褐至灰褐色圆形病斑,略凹陷。发病后期病果畸形、龟裂,裂缝可深达果心,果面和裂缝内产生黑霉,并常常引起落果。果实近成熟期感病时,形成圆形至近圆形黑褐色大病斑,稍凹陷,产生墨绿色霉。果肉软腐,组织浅褐色,也引起落果。果实贮藏期常以果柄基部撕裂的伤口或其他伤口为中心发生黑褐至黑色病斑,凹陷,软腐,严重时深达果心,果实腐烂。4发病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被害枝梢、病叶、病果和落于地面的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从气孔、皮孔和直接侵入寄主组织引起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病菌可在田间引起再侵染。1DB32/T 2970-2016一般4月下旬田间叶片开始出现病斑,6月至7月如遇多雨病斑急剧增加。5月上旬果实开始出现病斑,6月中下旬果实出现龟裂、脱落,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果脱落逐渐增多。一般情况下,气温24℃~28℃,同时连续阴雨,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地势低洼、通风不良、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树势衰弱,以及梨网蝽、蚜虫猖獗危害等不利因素均可加重该病的流行危害。5综合防控5.1修剪清园梨树落叶后至萌芽前剪除感病枝梢,清除园内落叶、落果,并及时收集加以深埋或烧毁;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枝、叶、果。5.2栽培管理休眠期施用有机肥,生长期平衡施肥;多雨季节及时排水,干旱季节及时浇水;夏季适当修剪,抹除适量新梢,增强树体通风透光。5.3果实套袋5月上旬用梨果专用袋进行果实套袋,套袋前一天进行喷药处理,药剂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等药剂。5.4药剂防治5.4.15.4.2梨树发芽前,全园喷施一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落花后到果实成熟前,结合其它病害的防治,选择50%代森铵1000倍液、50%退菌特600~ 800倍液和40%氟硅唑乳油8000~ 100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处理,喷药间隔期为10d~ 15d,交替用药。发生严重的地区,可适当增加用药次数。5.4.3农药施用符合 GB4285、GB/T 8321和NY/T 1276标准。5.5果实低温贮藏0℃~5℃低温贮藏,可抑制黑斑病的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