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65.020.20B31DB32备案号:51414-2016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 2968-2016梅种质资源圃种质更新技术规程Rules of Reproduction and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for Prunus mume Germplasm2016-09-20发布2016-11-20实施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2/T 2968-2016前言为规范果梅资源圃种质更新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由南京农业大学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志红倪照君蔡斌华侍婷IDB32/T 2968-2016梅种质资源圃种质更新技术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梅[PrunusmumeSieb.etZucc.]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种质更新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本规程适用于梅种质资源圃种质更新。2制定更新技术方案2.1基本要求更新前明确拟更新梅种质的形态、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以及抗逆性等特征特性,培育出足够数量的健壮种苗;最大程度地保持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力损耗,节约成本。2.2方案内容2.2.1更新的准备选择种质纯正、健康的植株为繁殖母株。砧木采用梅本砧,采集达到生理成熟度的梅种子进行层积和播种。土壤以沙壤土为好,避免选择地势较低、容易积水的地方,避免连作。按照种质所属种、变种、品种等进行分组和归类,并逐一对拟更新种质进行编号,编号的原则与原种质一致。准备铅笔、标签、皮尺、拉绳、竹竿、绑扎带、嫁接刀、修枝剪等工具。2.2.2更新的方法明确种质更新的方法和数量,繁殖数量要多于种质更新的数量,并制定嫁接后土壤整理、灌溉、排水、除草、病虫害防治、防止植株倒伏、苗木的起苗、运输和贮藏时间等方案。2.2.3苗木检验与预案制定繁殖好的2年生嫁接苗入圃更新前进行核对和质量检验。对于洪涝、干旱、冷害、冻害、重大病虫害等要制定相关预案。3田间设计3.1繁殖数量与株行距梅种质圃地保存每份种质5株,繁殖数量应不低于10株。行距15cm,株距10cm。每4行之间应留出50cm人行道,以便嫁接和观察记载。1DB32/T 2968-20163.2田间排列与标识按照种质编号进行排列,每份种质第1株和最后1株需挂标签,同1行相邻种质之间要空缺2株并使用插地牌等标志物。同类种质放在1个小区,1个单元为1份种质。绘制种质苗木繁育排列图,明确标明每单元种质的编号和位置。4更新前准备4.1母株准备对选定的母株要挂牌标记,加强对母株的管理,必要时进行重修剪,保证母株有足够充实健康的接穗供繁殖用。4.2接穗采集采集树冠外围生长发育充实、芽体饱满的发育枝作为接穗,夏季采集的接穗保湿贮放于冷凉处备用或随采随用。避免在夏季中午高温时进行采集。夏季在外地采集接穗时,将接穗保湿运输。冬季采集的接穗采用沙藏保存。对采集的繁殖材料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组、编号。按照编号,一般按每10份种质1组捆成1小捆。4.3砧木培育采集的种子干燥保存后,11月中旬进行层积,以湿度70%的沙(手握成团而不滴水,松手后分成几块,但不散开为宜)露天坑藏,梅种子需层积100d~120d。春季,在梅核开裂、露白后播种,播种采用点播。5苗木准备5.1苗木嫁接嫁接方法根据不同时期灵活选用,嫁接株数15株~20株,保证获得符合更新标准的嫁接苗至少10株。采用嫁接繁殖,夏季7月~9月采用“T”字型芽接或嵌芽接;春季3月~4月采用劈接或切接。5.2嫁接苗管理及时做好苗木培育的土壤、肥料及水分管理,尤其要对砧木进行及时抹芽,必要时对植株进行绑杆管理。5.3起苗5.3.1方法2DB32/T 2968-2016起苗前准备好工具和包装物等。如土壤干旱,要在起苗前3d~10d进行灌水。秋季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或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动前进行。用起苗犁或苗铲,须按种质逐个起苗,避免混杂。起苗深度在30cm以上,做到少伤主根,不碰伤苗干。将每份种质的苗木捆在一起,每株挂1个标签,并将标签夹入枝干间,防止脱落,确认无误后方可出圃。如苗木不能及时定植,要进行假植。5.3.2苗木质量检验在苗木生长期,及时观察种质的一些基本特征特性,对种质的准确性和纯度进行检验,剔除不准确的苗木,并进行补接,要求纯度达到 100%。苗木无明显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种质纯正;地上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