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 1098—2009新麦1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2009-12-10发布2009-12-10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1098—2009前言本标准由安徽农业大学和太和县科学技术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金才、杨庆芳、王卫东、曹军、李学章。本标准首次发布。免费下载 DB34/T 1098—2009新麦18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新麦18高产栽培的技术标准,包括产量及产量结构指标、群体指标、壮苗指标、播种密度、大田管理及收获。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淮北肥水条件较好地区新麦18小麦的栽培。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17320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品质NY 5332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3品种特征特性与产地环境要求3.1新麦18特征特性新麦18(新麦9408)系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亲本组合(C6/新乡3577)F3d1s//新麦9号,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国家级审定,主要分布在亳州市和阜阳市北部地区,是安徽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新麦18属半冬性矮秆中熟品种。幼苗半直立, ,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但两极分化快。株高 80 cm左右, 株型略松散,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能力较强。穗层厚,穗大穗匀,耐湿和耐后期高温、结实与落黄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籽粒角质,外观商品性佳。高抗叶锈病,中抗白粉病、条锈病,中感叶枯病、纹枯病。抗寒性偏弱,适播期较短。在安徽省中、高肥水条件下,亩产可稳定在 550 kg以上。新麦18 全生育期 230 d左右,属中熟半冬性品种,适合安徽淮北地区早中茬种植,熟期与皖麦50相近,适期播种主茎总出叶数为 12 片。籽粒品质指标:容重 812 g/l,粗蛋白(干基)16.04 %,湿面筋 34.2 %,吸水率 61.42 %,稳定时间 7.5min,沉降值 38.1ml,降落值374s,面包评分 71 分。主要指标均达部颁优质强筋小麦标准。3.2产地环境农田生态环境符合 NY5332 的规定。在生产过程中,按照无公害肥料、农药使用准则,合理施肥、用药。4基础条件4.1温度小麦全生育期 0 ℃以上积温 2200 ℃~2300 ℃,越冬前积温 500~600 ℃,极端最低温度≥ -10 ℃。4.2日照平均年日照时数≥ 2300 h,小麦生育期间日照时数≥ 1200 h。 DB34/T 1098—20094.3降水年降水量 700~900 mm,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降水量≤ 450 mm为宜。4.4土壤条件要求地势平坦,有良好的耕作基础。棕壤、两合土和砂姜黑土等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适宜种植。耕层厚度> 20 cm,土壤有机质≥ 1.5 %,全N≥ 0.1 %,水解氮≥ 80 mg/kg,速效磷≥ 10 mg/kg,速效钾≥ 100 mg/kg。4.5灌溉条件全生育期排灌方便。5主要生育指标及产量结构5.1冬前壮苗指标越冬期每 667 m 茎蘖数 60 万~70 万,主茎叶数 6 叶~6 片 1 心,单株分蘖 3 个~5 个,单2株次生根 6 条~10 条,叶面积系数:1~1.5,幼穗分化时期:二棱期。5.2群体动态指标基本苗数 14 万~18 万/667m90 万/667 m,挑旗期茎蘖数 70 万~80 万/667 m5.3产量结构指标667 m产量 600 kg。适宜产量结构指标:每667 m穗数 42 万~48 万,穗粒数 35 粒~38 粒,千2粒重 42 g~45 g。品质主要指标不低于 GB/T 17320 规定的优质中强筋小麦标准。2,越冬期茎蘖数 60 万~70 万/667m,起身拔节期茎蘖数80 万~222,成穗数 42 万~48 万/667 m2。26播种6.1播前准备6.1.1种子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二级以上规定指标。种子纯度≥ 99.0 %,净度≥ 98.0 %,发芽率≥ 85 %,水分≤ 13.0 %。6.1.2种子处理播前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包衣标准按 GB15671 规定执行。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预防早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早春麦蜘蛛、麦蚜虫。药剂拌种方法: 50 kg麦种用 50 %辛硫磷乳油 50 ml或者 40 %甲基异柳磷乳油 50 ml加上 20 %三唑酮乳油 50 ml(或 15 %三唑酮粉剂 75 g)或者 2 %戊唑醇湿拌剂75 g放入喷雾器内,加水 3 kg搅匀边喷边拌。拌种后待麦种凉干可播种。拌种不得加大药剂用量,防止产生药害。6.1.3底墒播前因地造墒,每 667 m浇水达45 m~50 m(播前有降雨30 mm以上时,可不浇),保证土壤2 33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达 70 %~85 %。6.1.4基肥秸秆还田或有机肥 2.5m3~3.0m/667m,纯氮 8kg~9kg/667m,五氧化二磷5.0kg~6.0kg/667322,硫酸锌 1 kg。基肥深施可采用犁沟深施和撒肥深翻两种方法。干m2,氧化钾 6.0 kg~8.0 kg/667 m2旱年份采用犁沟深施,即随犁地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土壤湿度较大,采用先撒施肥料,然后翻耕将肥料埋入土中。6.1.5整地免费下载 DB34/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