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ICS65.020.20 B16 DB46 备案号:45161-2015 海 南省地方标准 DB46/T310—2015 红棕象甲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ontrollingRhychophorusferrugineusOlivier 2015-02-06发布 2015-03-01实施 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6/T310—2015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海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阎伟、刘丽、覃伟权、黄山春、李朝绪、吕朝军、孙晓东、钟宝珠。 I DB46/T310—2015 红棕象甲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棕象甲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对策、虫情监测、防治技术和防治效果检查等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红棕象甲发生区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6420-2010林业检疫性害虫除害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ferrugineusOlivier 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 Curculionidae棕榈象属 Rhynchophorus的红棕象甲,是一种国际性检 疫害虫,原产南亚和东南亚,是椰子、油棕、加拿利海枣、槟榔等30多种棕榈科植物的毁灭性害虫, 主要以幼虫在树干内部及生长点附近钻蛀危害,严重时茎干中空,遇风易折。现已广泛分布于全球40多 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上海、浙江、重庆、贵州、西藏(墨 脱)、江西、四川、香港、澳门、台湾等15个省市自治区。参见附录A和附录 B。 3.2 常发区constantarea 林分结构单一,林木长势弱,自然控制能力较低,红棕象甲经常发生的区域。 3.3 偶发区casualarea 林分有一定自然控制能力,一般年份不成灾,若遇湿润等适宜条件时红棕象甲才发生的区域。 3.4 1 DB46/T310—2015 安全区safetyarea 林分条件良好,自然控制能力较强,没有红棕象甲发生或虽有红棕象甲发生,但虫口密度长期处于 有虫不成灾水平的区域。 3.5 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pheromone 昆虫释放能引起同种其他个体聚集的信息化学物质。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是4-甲基-5- 壬醇、4-甲基-5-壬酮和乙酸乙酯。 3.6 防治control 为使红棕象甲种群保持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所采取的各种预防和防治措施的过程。 3.7 防治适期optimumcontrolperiod 为红棕象甲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适宜时期。 4发生类型 红棕象甲发生类型分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划分标准见附录C。 5防治对策 5.1防治思路 红棕象甲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绿色植保方针,因地制宜,分 区治理,分类施策。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聚集信息素诱杀为主导,综合运用防治技术,防止种群数量增 长。保护天敌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 5.2分类施策 5.2.1常发区 实行以林分改造等预防措施为基础,大范围无公害防治和局部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应急 防治压低虫口密度的策略。 主要预防措施: —严格实行检疫登记制度,对区内苗圃实行登记,加强产地检疫; —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营造或补造混交林; —长期使用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诱杀; —长期保护和招引益鸟。 主要防治措施: —在林区长期使用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 —在局部地区可有限度地应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 5.2.2偶发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采取预防措施为主,重点防治虫源地的策略。 2 DB46/T310—2015 主要预防措施: —加强调运检疫,严防红棕象甲扩散蔓延; —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 —长期保护和招引益鸟。 主要防治措施: —加强虫情监测,准确掌握种群发生动态; —发现虫源地虫口密度显著增高时,及时砍伐虫害木并深埋或焚烧,根除虫源,再辅以其他措 施实施综合治理。 5.2.3安全区 实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长期维护自然控制的策略。 主要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和普查,重点监测与红棕象甲发生区毗邻的地区; —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6虫情监测 6.1踏查 6.1.1时间 每年2次,即春季(3-4月)成虫开始活动后和秋季(10-11月)成虫活动开始减弱时。 6.1.2路线 在寄主分布区,按照对角线或直线选择踏查线路,用目测危害状的方法进行调查。以新抽的叶片是 否残缺不全、树干是否有凝胶状液体流出、叶柄基部是否有红棕象甲结的茧为标志,初步确定受害植株 种类、数量,并观察其危害特点。 6.2设立固定监测点 监测点设置于面积大于3500 m的棕榈园或棕榈种质圃(或相对连续的棕榈植物种植带)中,所 2 监测棕榈园或棕榈种质圃的数量应占到常发区内棕榈园或棕榈种质圃数量的30 %上。以红棕象甲聚集 信息素监测为主要方法,在诱捕监测过程中,或诱捕监测无法进行时,应配合采用一些辅助性调查。全 年监测。 每个监测点安放5个诱捕器,诱捕器置于棕榈园或棕榈种质圃的林缘或园内空旷带,安放高度 1-1.5 m,每隔 50-60 m放置1个诱捕器。诱捕器附近安放醒目标志以防止受到人为破坏。每周对诱捕 器的诱捕情况进行检查,并结合进行林间踏查和解剖木段等辅助性调查,记录结果并填写《红棕象甲诱 集监测记录表》(附录E)。 7防治技术 7.1检疫技术 7.1.1应施检疫产品 棕榈科植物苗木、植株、盆景、繁殖材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