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走进中国教育发展光辉历程_论语篇_杨磊

走进中国教育发展光辉历程_论语篇_杨磊

同方教育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门搜索
资料大小:260KB(压缩后)
文档格式:WinRAR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9/12/25(发布于上海)

类型:金牌资料
积分:--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走进中国个性化教育的光辉历程
从开篇的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教育是不分先后,不分贵贱,没有尊卑,没有老幼的平等交流)(即平民教育) 2、因材施教:讲授以及问答的独一性。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有两种解释: A、主观上我们所理解的,因人而宜,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针对问题,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B、孔子当时歪打正着,也是由于社会地位,关系等因素的所致,在给学生讲授课程上,下意识的采取了分门别类,后来取得了意向不到的效果。 *我们现在可能无法搞清孔子当时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提出这个教育思想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因材施教不但成为儒家教育的核心理论,也成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由古至今对于美好教育所提出的伟大构想,直到现在,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我们先姑且把孔子的这个思想看成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另类教育模式。(即另类教育)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教育
比较深层次的理论,我们暂且不详细的分析!但是就单单上述两点内容,我们总结了一下,得出了一个伟大的理论,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 1、比较注重人,人性的自由发展 (在政治上成为“仁政”) 因为首先从《论语》的成书角度看,它不是孔子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的儒家言论,他的弟子进行整理,东拼西凑汇集成书。 这本身就体现出了孔子在教育上倡导的发散思维,互通有无,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来阐述自己的感悟以及学习见解,不管错对,本身就是没有对错的。只是我们所看的角度不同,关键是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 eg.这让我想到了《西游记》最后一集的一个场景,师徒四人在晒经石上晒完经,准备收经书时,有一本经书有残缺,唐僧一声叹息!而孙悟空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哲理:天地本不全,人本不全,经文残缺 也因不全之理, 非人国所能为也!(天地万物不可能完美,更何况是人呢?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关键是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残缺你可能认为是不完美,但是相反过来看可能就是特殊、个性,这也是一种完美,任其发展就好,干嘛控制它呢?)——人性教育,人文教育
2、实际观察,互通有无,讨论式教学,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言教育)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eg.在孔子的教学中,孔老夫子本人是很少说话的。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子路问曰)老师您怎么不说话啊?您如果不说话,我们怎么做课堂笔记啊?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对他的学生说,我本来就不想说,你看苍天,它说话吗?不是也照样白天黑夜的轮转,四季轮换,万物滋生,苍天它需要说话吗?) 也就是说学习,乃至教育不是老师说了多少,而是学生自己实际说了多少,你发现了多少自身的问题并想办法自我解决,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性 你是不是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来分析解决,最终得到答案! (从目前企业工作的角度看,颇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附带建议和答案)
3、多肯定,多鼓励的赏识教育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 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在古代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赏识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老师用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抑的态度,进行教导,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孔子说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有多多肯定,多多鼓励他,哪怕在师者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都会给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跟目前我们倡导的赏识教育不谋而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