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世界住在哪里? —— 东湖湾策略整合思考 —— 本次提案,先从消费者的洞察开始。 望京地区主要成交客户群。 1、主要集中在IT、服务、外企和教育业,主流30-40岁间。
2、多为中高层管理或业务骨干。
3、还有部分自由职业者、画家、艺术家及演艺界人士。
4、北京大部分的知名画家全部居住在望京的附近。
5、目前大约有5万韩国人在区域流动,其他各国人士兼有。 消费群体心理洞察。 环境要好,地段不能偏,交通要便利,生活氛围要好,结构户型很重要……住在城市里,连自然空间都享受不到!离上班地方不能太远……商业区里太吵、私密性不好还堵车,又没有景观。
很多房子没什么品质可言,如果仅仅只是住,根本没有必要买。关键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舒适,每个人都有独立空间。二次置业不能那么随便……宁缺勿滥。 他是北京人,有相当丰富的阅历,韧性较强,有个性但不特立独行;对生活充满活力和激情,他挑剔、讲究,追求自然优雅,不喜好虚饰与矫情,工作严肃而传统,讲究生活质量,喜欢轻松快乐享受人生。
他绝对不会和爆发户住到一起,房子容易选,邻居不易挑。将来大家住在起,如果起码的沟通都做不到,还怎么生活几个投合人,就能改变整个社区! 2000年买望京的时候,他就认为这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2005年再次置业,他还是选择这里。当初他需要的是金钱和名利,现在他认为他最需要的是家庭和生活:回到家里就关掉收机;为了多陪父母说几句话,可以推掉一个重要会议——生活不是用来追求,而是用来体验和享受。 我们得到了城市,却失去了自然;我们得到了房子,却失去了记忆。
每个周末,我们全家就会疯狂逃亡到郊区。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居住,是好邻居之间,可以隔着花墙问候,互通有无;春天互换花种,各种自己喜爱的植物;秋天收获的季节,互赠果实,没有高墙没有隔阂——但是,遇见不同类的邻居,也是极其扫兴的事情。 她只是一个韩国妻子,现在,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除了生活就是照顾家人生活。丈夫在使馆工作,远在汉城的时候她就打听了一下:望京在97年后就成为韩国人居住的国际村,生活十分便利。于是她将原来的房子出租出去,准备在望京买上一套房子——相比之下,6000~10000的价格竟然十分合适。 区域人群核心特征 BOB认为:
这种独特的居住生活体验和向往,与消费者居住的意识形态有关。 地段。外观。造型。朝向。面积。层高。户型。面宽。进深。布局。物业管理。交通。配套。价格。…… 住宅意识的功能需求。 关于住宅意识的功能需求,但凡市场任何一个楼盘都可以满足,且容易相互模仿。无法形成真正的差异化和标识意义。
同样,首次置业者的需求仅仅限于满足基本居住功能,而二次、多次甚至终极置业者,已难再从居住功能上获得突破,从而过渡到住宅意识的精神需求上。 区域氛围。环境。园林。社区。邻居。家庭。产品细节和品质。会所。生活习惯。个人(家人)偏好/兴趣。人生观。世界观。哲学。艺术…… 住宅意识的精神需求。 精神(或气质)的差异化,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 所谓居住的标识,也是差异化的最高体现。
或者说,当我们迈出从野外到山洞居住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一场居住意识的启蒙运动。 住意识实践 【本案核心定位】 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脑中的理想家园,
到底是什么?
或者所谓“住意识实践”,
到底在“实践”或“实现”着什么?1、城市。 关键词:社会、家庭、居住、聚集
上帝创造人类,人类创造社会。埃及金字塔身的图画和符号,至今还保持着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城市记录。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如何一起生活?城市起源于人类聚集居住,也起源于人类相互依靠生存的本性。我们开始分工,有了行业,成立家庭,产生阶级,从丛林走向原野,用原野聚集成乡村,让乡村发展为城市,我们聚集在城市,也是为了永远不再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