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而现在,城市的结构与社会的机理都已发生改变,单元住宅的便利与现代配套的舒适已经成为人们适合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边是文化与情感的需求,一边是功能的不可替代,如何调和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的重要话题
竹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用现代的手段与材料演绎塑造属于中国的人居空间,将那种天人合一的居住带回到城市,带回到中国的生活之中
中国情感的居住,我们好像失去太久,还好他回来了。格调·竹境,在当代都市重建中国式居住理想
启
中国传统的居住理想
中国的居住,几千年来遵循着这样一种精神,既有儒家的气度,又结合了道家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思想。于是中国居住总是从园林到建筑总包含一种属于中国的文化生活哲学,迷人而又神秘的气息
中国的居住环境体系的建立,从文字中记载的,始自白居易,在他的理念中,文人居住的理想,就能够巧妙的维系境与心的两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在千百年间,这一标准从未改变,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心境营造属于自己的居住境界。于是中国的居住,更承担了一种情怀的的寄托
在中囯传统理论中,评价居住的标准是万物之间的交融关系,而不是种种建筑样式。中国居住,是物境与心境相合的关联,中国人习惯寄情于物,巧妙地将事物融合。于是在中国的居住中,无法拆解成单一构成,因为建筑以及周边环境存在的同一个目的,是物色相容化解为一,境心相和
我们相信,每个中国人的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中国居住精神的情结
中国式居住理想的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居住体系中,建筑是园林的一部分,讲究内与外、形与意的共生关系。于是几千年间,中国的居住大多是对“境”的描述。所以在探讨中国人居的时候,建筑一直是园林的一部分,而不应该成为独立体
清张英在《涉园图记》中也申述了最理想的山水居住:
自昔论园林之胜者不能兼者六:务宏敞者少幽邃;人力胜者罕苍古;具丘壑者艰眺望。欲兼此数者又有三:一水泉、一石、一林木
至于对文人的居住与山水园林的目的,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有表述:令居之者忘老,寓之着忘归,游之者忘倦。于是中国的建筑与园林在表达山水情怀之外,还要有“归之于人”的呼吸之气
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中国人的居住理想,我们现在还能从文献资料以及人居的古迹当中找到
中国式居住理想的境界:
“境界”这个词,在中国的居住理念中,情感的表述,永远大于物质
再者,中国人习惯借物咏意抒情
就像名篇《陋室铭》中,主人的理想与情怀,借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成就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境。其缘由,也完全来自“惟吾德馨”的人生情怀,心境如此即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的陋室,也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为伴,不亦快哉了
还像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所追求的“竹”,也取的是“直、虚、有节”的代表意义。物为心用,中国人很习惯将居住化为一种天人合一的场所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表达
中国人的居住理想,超越物质,寄情山水,追求意境
承
现代中国人在居住理想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人的“固执”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以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中国的观念在改变,中国的社会构成也在改变
一时之间,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成为一股风潮和时尚。但令人惊奇的是,无论是建筑还是居住却都大多遵循了中国传统模式,从空间到情感仍然是以中国居住意境为核心
四合院和徽派民居为代表的中国式居住,仍然是那些“大家”的选择。即便在当时新兴的西洋式的居住空间内,也每每找到中国的传统居住符号,和中国文化深刻的印记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字、饮食、起居,道德观念,于是现代的中国人对居住的情怀依然遵循了千百年来对“师法自然”“山水栖居”的崇拜
自然,诗意与禅韵,才是中国人内心真正追寻的居住环境
火红的年代,逝去的空间
民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业化社会对农业文明的打击,西方强势经济背景下的文化挤压,波及到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园林式居住显得好像不合时宜
再后来是政治路线为核心的年代,于是政治的需要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人居。苏联“社会主义”的价值灌输,中国居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中国的人居,进入了简单的兵营与机械化的营造之中,居住的空间变成简单的“机器”
这段年代,中国人居的情怀保持沉默,却并未消失
在徘徊中寻找
改革开放之后,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变革并逐渐崛起
经济在跃进,西方价值观的再次涌入,中国人在十几年间经历了西方百多年的变化。中国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主张,民族的不自信,从文化到居住,中国居住的根,被弱化
新一轮的思潮,完全转向西方,国外的居住模式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城市之中充斥模仿国外的居住环境,从意大利到法兰西,从美国到北欧,人们不断尝试这些不同,试图找到自己的内心需求,而那些,更多是复合美国、法国和德国文化背景下的空间。于是在中国的城市里,随处可以找到用外国地名来命名的西式风格的社区,表现着毫不掩饰的崇洋情感
开放的中国,迎纳了世界,却迷失了自我。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中国城市,反而千城一面的复制着国外的表象
中国的居住,大多还依靠进口
转
伴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中国人开始回归中式生活理想
当世界转向中国
巴黎将埃菲尔铁塔装点成红色,纽约帝国大厦也被红灯照亮,孔子学院,纽约州等不少国家和地方将中国年定为法定的节日,国际一线品牌将中国元素作为产品设计的原点,关于中国经济、中国文化的课题成为诸多大学的主要课题,中国文化的一些内容被异国抢注世界文化遗产……那些关于“中国威胁论”,未必不是好事
世界开始把面孔转向中国,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影响世界的生活
中国开始正视自己,同时正视世界
中国人正在学习用自己的方式看待世界,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对待世界,中国人开始自信地说出自己的主张
另一方面,中国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审视自己的民族情感
中国居住回来了
在中国经济与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中国居住,更应重新思考自身的民族性,文化的传承没有消失,那中国人内心的居住情感,依然与前人有着一脉的传承
改革开放之后,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建筑群为代表,中式空间开始苏醒。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居住情感回归,之后出现了一批别墅形式的新中式社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新中式建筑的兴起,从一开始就走高端路线;就像国际一线品牌奢侈品对中国元素的青睐一样
这期间的中式别墅,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完全是民族复古的方向,以“传统”与“复古”作为项目的核心内容;另一
。。。。。。以上简介无排版格式,详细内容请下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