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250年前,以“家国天下”为襟怀的清高宗,将运营山河之韬略,巧施于园林肇建
天子,乃营国大匠;“园林”之道,若天子画笔
天子雅好,以此笔点山染水;却成就,东方山水园林之最大成者——清漪园(今颐和园)
而二百载国史跌宕,更令颐和园,沉淀为中华皇家园林中,仅存于今的绝世孤品
P5-6(乾隆)
主标:
一位中国皇帝的山水韬略
细文:
18世纪中期,中华又一盛世,自乾隆帝御下,攀至顶峰
这位皇帝,24岁即登极九五之尊,以一己年号,统摄华夏全舆
新帝武略文韬,既有家国天下之襟怀,也有鉴赏山水的雅好
公元1751、1757、1762、1765、1780、1784……
这位皇帝,于其治下60载岁月,六出禁城,飞渡关山,巡旅江南
执于以一足一履,躬亲体认,河山之美
其中,江南园林,凭咫尺精微,收纳山水大势,给皇帝以深邃启发
其寻历珍贵造园素材,携归内府。并遣画师,摹尽天下名园,以资于清漪园等御苑筹建
最终,这位皇帝借“园林”之道,在京畿西北,布阵胸中“大山水”格局,直抒韬略
P7-8(颐和清漪)
主标:
一座百年宫苑的历史品格
细文:
清漪园,1749年起建,1764年告竣。工程耗银四百八十万两,囊括四海至珍
在这前后历时的十五年里,乾隆平定了蒙古与回部的内乱,拒绝了英国人的贸易要求……在这位皇帝心中,清漪园的份量,并不比其他国事轻忽
占地295公顷的这座园子,是献与太后的寿礼,是京西治水工程的枢要,更是乾隆山水韬略的关键一子。所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即意指清漪园建成后的一事多利
种种利益,使清廷皇室于光绪年间,不惜工本重修此园,并更名“颐和园”
从“清漪”到“颐和”,更迭的名号后,是历史的跌宕变迁
这座园子,是今世仅存的最后一座皇家园囿,更是自汉武帝建章宫首创“一池三山”理水模式以来,最後一座还因袭此模式的宫苑
它降生于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深厚园林文化的积淀中,其已然是中华千年园林史的巅峰之作
第二板块(造园)
P9-10(衔页-板块主标)
主标:
一川,一壑,尽中国
细文:
园林,是中国人感受自然后,回馈自然的一种方式
以人的视角,为天然石水布局,是独特的“天人合一”
皇家园林,不同于一般士大夫园林之处,乃在于,其折射的,是天子心中的,丘壑
而清漪园,无论宏观布局,或微观之一砂一叶,尽皆蕴藉着中国皇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审时度势、交感天然的生息哲学
P11-14(山/水/廊/阁)
主标:
国之天然与匠意
细文:
园林是风景的粹集,对风景的把握与处理,最彰显造园者襟怀
清漪园之胜景,出自其组景、借景方面的成功。其将玉泉山、高水湖、养水湖、玉河与昆明湖、万寿山等一干湖光山色,共同联汇成有机的风景整体
造园时熟练的借景手法,扩大了园中的景域
万寿山屏列于北,前湖横陈于南,成北实南虚之势。湖以东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平野,湖以西则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麓,衬托着更远处的西山群峰。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上远借玉泉山、西山之景,都能与园内之景融为一体,嵌合得天衣无缝
其中,北面万寿山全景和西面的玉泉山西山借景最为佳妙,气魄之大犹如长卷山水画
在这个卷幅中的景点建筑,或疏朗、或密集,倚山面水,各抱地势
从而使长卷画面的通体,有起结、有重点、有疏密,呈现出起伏跌宕的韵律
二级主标A:
十八丈青黛——万寿山
细文:
万寿山,本名瓮山。1749年,为向孝圣皇太后献寿,自此改名“万寿山”
山体高60米,东西绵延1000米,为燕山余脉,溯源太行
今日万寿山景之蓊蓊郁郁,得益于当年,为修建清漪园,乾隆从外地移栽树木逐年经营,终在短时期内,把山上原本稀疏的植被,变为“叠树张青幕,连峰濯碧螺”的繁茂状态
而立基于万寿山山体的建筑群落,则脉络明晰,气象雍容,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
二级主标B:
三千亩风月——昆明湖
昆明湖,前身为瓮山泊
营建清漪园当日,借整治京西水脉之机,疏浚河道,终成就昆明湖之浩大水势
南北长1930米,东西宽1600米,在清代皇家诸园中乃最大之水面
环湖景致,丰富多变。湖中治镜阁、藻鉴堂、南湖岛,鼎足而三,构成“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理水的传统模式
二级主标C:
五百步流澜——长游廊
清漪园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江南园林的建筑形式
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平桥、舫、榭、粉墙、漏窗、洞门、花街铺地……
南方园林生活中的空间意象,移植北方,又派生别致意蕴
典型如万寿山前山南麓的环湖长廊。
。。。。。。以上无文本格式,具体下载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