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地产 > 地产前期 > 城市规划 >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书(2008-2020)(99页).rar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书(2008-2020)(99页).rar

资料大小:1061KB(压缩后)
文档格式:WinRAR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8/10/25(发布于江苏)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1

目录

总 则 ......1
第一章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2
第一节城市性质 ....2
第二节发展目标 ....3
第三节城市规模 ....3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 ........4
第二节都市区规划引导 ....6
第三节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7
第四节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 .......8
第五节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10
第三章中心城区规划 .........13
第一节城镇发展引导 ......13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16
第三节旧区更新 ..17
第四节地下空间利用 ......18
第五节住房规划 ..19
第六节城市特色塑造 ......19
第七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 .20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体系 ..20
第二节整体格局与风貌 ..22
第三节历史地段 ..24
第四节古镇古村 ..25
第五节文物古迹 ..26
第六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27
第七节历史文化整体彰显..........28
第八节名城保护机制保障..........28
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29
第一节目标与指标 ..........29第二节市域绿地系统 ......29
第三节都市区绿地系统 ..30
第四节中心城区绿地布局..........31
第六章环境保护规划 .........32
第一节目标与策略 ..........32
第二节功能与区划 ..........32
第三节措施与对策 ..........34
第七章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36
第一节商业 ..........36
第二节医疗卫生 ..37
第三节文化 ..........38
第四节教育 ..........39
第五节体育 ..........40
第六节社会福利与养老 ..41
第八章长江岸线保护利用规划 .....42
第一节目标与原则 ..........42
第二节岸线功能布局 ......43
第三节生态岸线 ..43
第四节生活岸线 ..43
第五节生产岸线 ..44
第九章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45
第一节目标与策略 ..........45
第二节区域与对外交通 ..46
第三节城市道路系统 ......47
第四节公共交通 ..48
第五节综合客运枢纽 ......49
第六节停车设施 ..50
第七节慢行交通 ..50
第十章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50
第一节供水 ..........51
第二节排水 ..........52
第三节供电 ..........53
第四节燃气 ..........54
第五节供热 ..........55第六节通信 ..........55
第七节环境卫生 ..56
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57
第一节目标与体系 ..........57
第二节防洪 ..........58
第三节抗震 ..........59
第四节消防 ..........60
第五节人防 ..........61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61
第一节近期建设策略 ......61
第二节远景规划展望 ......67
第三节区域协调 ..67
第四节实施政策和措施 ..69
附 则 ....70总 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好地发挥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依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并对2030
年及远景城市发展布局进行原则性安排。

第2条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
设促进南京经济发展方式、空间增长模式和区域协调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围绕
“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构建“区域协调、城
乡统筹、高效和谐的新都会”实现南京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3条 规划重点
1、优先保护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
2、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
3、优化完善城乡空间的规划布局
4、加强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5、充分发挥交通体系的引导作用
6、大力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平
第4条 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
意见》国发〔2008〕30号
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江苏省人民政府2002
5、《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南京市人民政府
2006
6、《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
7、《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6]303
号第5条 规划期限
近期到2015年远期到2020年
远景2030年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6条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

第7条 规划层次
1、市域
南京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6582平方千米。

2、都市区
南京都市区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六城区浦口区、栖
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全部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县柘塘地区总面积约4388
平方千米。

3、中心城区
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三个副城组成总面积约920平方千米。

第8条 本文本加下划线内容均为依照《城乡规划法》所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第9条 本规划是南京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
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10条 本规划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一章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
第11条 城市性质
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第12条 城市主要职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
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第二节发展目标
第13条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

到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跻身世界发达城市行列。

第14条 发展指标
南京城市发展指标包括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4个方面共35项量化指
标。见附表1
第15条 发展战略
1、创新驱动。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集约增长。坚持“多心开敞、轴向组团”的布局以公交都市理念组织和
引导都市区发展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的管理控制各类产业用地低水
平分散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品质提升。注重文化建设和城市特色塑造传承南京“山、水、城、林”
融为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加大城市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力度显著提升城市品
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4、协调发展。加强南京与周边城市在产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
构筑功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加快江北地区发展形成江南江北协调发展格局。

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

第三节城市规模
第16条 城镇化战略
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重的方针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提升城市
发展质量控制主城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副城和新城集聚加快新市镇集
聚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17条 人口规模
1、全市总人口1060万左右城镇人口91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6%。

2、都市区总人口950万左右城镇人口84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88%。3、中心城区人口690万左右。

第18条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全市新市镇以上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50平方千米左右其中中心城
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683平方千米。

第19条 城镇建设用地标准
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其中主城人均建设用地70
平方米左右副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新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
在120130平方米新市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30平方米以内。

第二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
第20条 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市域内构建“两带一轴”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两带”是拥江发展的江南城镇发展带和江北城镇发展带
“一轴”是沿宁连、宁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

第21条 城镇等级结构
在“两带一轴”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
的市域城镇等级体系。见附表2
1、中心城由主城和东山、仙林、江北副城组成
2、新城8个龙潭、汤山、禄口、板桥、滨江、桥林、永阳、淳溪
3、新市镇34个竹镇、马集、冶山、程桥、葛塘、八百桥、横梁、马鞍、
龙袍汤泉、永宁、星甸、石桥、乌江江心洲八卦洲谷里、横溪、湖熟、
淳化、秣陵柘塘、和凤、石湫、洪蓝、白马、东屏、晶桥漆桥、阳江、砖墙、
固城、东坝、桠溪。其中龙袍、湖熟远景按新城预留柘塘远景成为永阳新城
的组成部分。

第22条 城镇职能与规模
1、中心城是南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集中承载地是现代都市区功能的核心
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2020年人口规模约69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