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内容提要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基础设施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应当由政府投资。但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既
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使政府不堪重负。为摆脱财政负担,也
为了满足人们对基础设施不断增长的需求,各国政府纷纷寻找更有效
的融资新方式
世纪之交的中国,在西部大开发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借鉴国
外先进理论和经验,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和各种金融创新工具,探索适
合国情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章试图在全面审视基础设施经济属性的基础上,讨论对具有“准
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类经营的思路,并对经营性基
础设施现有的几种直接融资方式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对于具有稳
定预期现金流入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采用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方式融资的观点。文章还详细介绍了资产证券化这种金
融创新工具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流程,着重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情况,
分析了其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现实动因和意义,最后尝试提出了现
阶段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可能采用的具体运作模式的建议,并对
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对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进行
分析。首先界定了本文讨论的经济基础设施的涵义,然后针对基础设
施的“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属性进行了辨析,注意到基础设施
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准公共物品”类基础设
施已具备了更多的可经营特征。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第二部分承前结论,提出了根据基础设施不同经济属性而进行分
类经营的思想。首先提出了按照项目现金流入收益标准,将基础设施
分为可经营与否两类项目,阐明了基础设施项目分类经营的现实意义
然后,分析了我国直接融资的兴起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对经营性
基础设施的证券市场融资和项目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了介绍。这
些对于我国引入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是个基础
第三部分介绍了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涵义和基本流程,描述了参与
证券化交易各方,如发起人、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受托人、服务商、信用中介等。在对资产支撑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进行基本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介绍了过手证券
(Pass-Through)和转付证券(Pay-Through)等类型,并比较了各自的现金
流特征。最后,从市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一步讨论了在基础设
施领域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和现实意义
第四部分对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运作模式进行了实质性探
讨。首先根据资产证券化对支撑证券交易的“资产池”的要求和标准,
对照分析了基础设施收费权的相关特点,认为基础设施及其贷款等金
融资产是一种合乎要求的“基础资产”。然后根据证券化交易对特殊
目的载体(SPV)的“破产隔离”等要求,结合我国的法律环境等实际情
况,提出了发起人设立 SPV 的可能选择模式。接着讨论了我国资本市
场上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现状,及其参与证券化交易的可能性程度
最后对政府角色的安排和法律制度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借鉴国
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建议
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
之一,其本身的理论——包括可证券化资产的种类、证券品种的设计
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基础是具有可预期
的稳定现金流入的资产,这对于流动性较差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存量资
产是一种较好的变现方式。而对于拥有这种资产的企业,或者是拥有
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诸如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或者是刚成
立的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都正在积极探讨这种思路并加以利用
在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市场需求,
结合实际情况引入这一创新工具,拓展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促进资
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础设施 资产证券化 融资 资本市场 资产支撑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