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描述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关于碳排放的讨论开始不断升温。特别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碳交易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在《京都议定书》之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下,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目前己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未承担《京都议定书》的强制性碳限额,但参与了CDM市场的交易,并成为碳交易最大供应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也开展了碳金融有关业务,推出了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等业务和产品。在项目融资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工FC)开展合作,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支持全国多个节能减排项目。而中国其他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然而,碳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并不能掩盖一些根本性问题,其发展道路依旧充满挑战。由于世界各国在减排目标、监管体系以及市场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产生。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国际社会碳减排历史的回顾与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国际碳减排合作的困境,得出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国际社会碳减排合作的前景。进一步揭示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立足点和发展前景。最后本文从我国碳金融市场状况出发进行碳金融的发展战略研究,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以及碳交易体系的现状,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的机遇。进一步分析总结如何确定上海银行碳金融发展战略,促进上海银行加快创新步伐、调整业务结构,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词:国际气候合作温室气体减排经济学与污染治理碳金融发展趋势上海银行碳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