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学法
二、法、法学的定义
三、法律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法律基础》的意义和方法
一、为什么要学法
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学习法律的重要性,即必须要了解为什么要学法。
请先阅读以下三个有关大学生涉法的真实案例,从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一:我关他只想找回我的狗,不曾想犯罪了。
大学生刘某买的两条狼狗丢失。刘某怀疑是邻家小孩狗娃偷的狗,便用拴狗的铁链把狗娃绑回家中,关在养狗的铁笼里,逼其说出狗的下落。三天后狗娃伺机逃脱。司法机关遂依法以非法拘禁罪将刘某逮捕归案。
在监狱里,刘某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了标题中的那段话。面对这样的表白,我们感到: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法律常识都不懂,犯了法还不自知。但法律是无情的,等待他的将是几年的铁窗生涯。
案例二:在校大学生马某故意杀人案
某在校大学生马某毕业之际为分配好单位,请同乡王某(教师)为其送礼。后来马某发现王某将礼品据为己有而心生怨恨,便乘王某出差之机,将其妻和八岁的女儿杀害。马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为什么一个前途光明的在校大学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成了凶残的杀人犯?
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不学法、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仅凭一时冲动行事,终成死囚。
案例三:在校大学生张亮维权案
某在校大学生张亮收到家信,得知家中跑运输的汽车被同村田某偷开翻入沟中,修理费花去 2000 多元,停运损失达 1500 多元。田某坚持只付修理费,对其他损失概不负责。
张亮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信告知家人,田某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的损失,如修理费;失去的可得利益,如汽车正常运输时的纯收益。于是建议到法院起诉。最终张亮家人胜诉而得到赔偿。
案例一和案例二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法有助于我们不违法或者守法。
如果说这种意义是消极的,那么,案例三中张亮用法维护自己家人的合法权益的事实说明,学法还具有维权和护法的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第一、文化水平高并不等于自身的法律素质就高,大学生也有可能是法盲。第二、在我国法制教育工作还很不完善,许多基础的法律知识还并未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第三、法律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法律问题。
法学理论工作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学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
2 、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3 、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
4 、是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结语:
在校大学生必须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条件,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会运用法律来解决和思考问题,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现代大学生。
二、法、法学的初步定义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1999 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此做出了明文规定,将“依法治国”的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那么什么是法,什么又是法学?这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这门课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关于法的含义及其本质、特征、功能等问题,我们将在第一章中学习,现在先来看看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学。
(一)什么是法
学习法的含义,先来看看古汉语中法的含义。
古汉语中对“灋”的解释是“刑也”。按照《说文解字》,“平之如水,从水。”廌( zhi )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能够分辨当事人有罪还是无罪,对有罪的就“触”,对无罪的则不“触”。从词源看,汉字“法”意指“平”“正”、“直”和“公正裁判”,有实体和程序两种含义。
与“法”字有关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如果法与律连用,法强调平、正、直。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通过考察,关于法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法)
体现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文件(法律)
“法”与“法律”在中文中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但含义不尽相同
(二)法学的概念
在介绍这一概念之前先请大家先来思考以下两道练习题:
第一道是个选择题:
法学产生的具体条件是:
. 法律资料有一定的积累
. 职业法学家的出现
. 国家的产生
第二道是个判断题:
法律思想可能先于法而产生,法学的产生也先于法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法学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