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第一节我国水禽的现状及发展特点
现状
1概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禽生产和消费国,水禽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1996年我国水禽的饲养量达到21.7亿只,其中出栏14.2亿只,存栏7.5亿只,分别比1990年增加117%、136%和87.5%;水禽肉(包括鸭肉和鹅肉)产量为34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7.7%,水禽蛋(鸭蛋)产量为342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1.8%,水禽肉、蛋、羽绒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四川是全国最大的水禽饲养省,水禽饲养量占全国的18%。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集约化肉鸭业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推动了我省养鸭业持续快速地发展,1998年全省出栏水禽2.8亿只,其中鸭2.13亿只,鹅0.66亿只,四川省水禽的出栏数占全省家禽的50%左右,水禽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水禽饲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许多生产性能优良的地方良种,如绍兴鸭、金定鸭、北京鸭、狮头鹅、豁眼鹅等。水禽加工产品丰富多样,风味独特,如北京烤鸭、松花皮蛋、盐水鸭、双黄咸蛋等,享誉国内外。随着水禽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水禽品种的开发利用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浙江农科院选育的白壳Ⅰ系、青壳Ⅰ系等高产蛋鸭品系,生产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和北京鸭育种中心培育的瘦肉型北京鸭,生产性能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我国传统的水禽饲养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该区域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水禽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据统计,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11个省市区,1996年共出栏鸭9.1亿只、鹅2.5亿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4%和70.6%。水禽饲养已成为南方畜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以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民饲养水禽的外向型生产迅速发展,北方的水禽饲养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从水禽生产的组织形式看,我国南方的水禽饲养逐渐由过去的以放牧为主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过渡到规模化、适度规模专业化和农户分散饲养并举的局面。鱼鸭结合、蛋鸭圈养、肉鸭网上饲养和水禽全价配合饲料等实用技术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整体的水禽饲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部分地区仍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式,现代化生产水平较低。随着我国商品化水禽业的发展,近十年来,北方地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饲料资源,建起了一批高起点、上规模的肉鸭出口企业,成为国家重点的肉鸭出口基地和肉鸭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我国的水禽产品在继续发扬光大传统加工方式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生产技术有了改进。我国南方历来是以饲养蛋用和兼用型麻鸭为主,国内除了北京烤鸭和两广的烧鸭使用白羽肉鸭外,其他著名的鸭肉熟制品生产都是使用麻鸭。80年代以来,为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要,转以白羽北京鸭为鸭肉熟制品加工原料的趋势愈加明显,江苏的盐水鸭、四川的樟茶鸭、熟板鸭等大多改用白羽北京鸭,出口的分割鸭肉更是需用经过系统选育的白羽肉鸭。其中,盐水鸭的加工已开始使用真空保鲜包装,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改进。我国水禽产品的出口贸易一直比较活跃,除传统的出口品种如板鸭、松花皮蛋、盐蛋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白羽肉鸭屠宰分割出口也占据国际市场的较大份额。1995年我国共出口鸭肉2.8万吨,创汇6100万美元,出口量占世界鸭肉总贸易量的25%。我国鸭肉的出口市场主要是日本和韩国,传统鸭肉制品和再制蛋的出口主要是东南亚和海外华侨的聚居区。近年,随着我国国内羽绒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原绒的出口逐渐减少。在我国水禽业发展的同时,疫病防治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对水禽生产危害较大的病毒性肝炎、鸭瘟、小鹅瘟等疫病的传统和流行,保证了水禽业的快速发展。2水禽生产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禽生产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禽蛋产量已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禽肉产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禽蛋和禽肉的结构上,水禽产品所占比例较小。蛋鸡和肉鸡生产,从繁育体系、生产体系到加工销售体系均较完善。从全国整体看,目前的鸡蛋市场消费已逐渐趋于饱和。相对而言,水禽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表现在:自然资源丰富。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各省有可利用水面10亿亩,可利用滩涂、草场1.4亿亩,自然环境适于发展水禽生产。北方地区有丰富的饲料资源,为发展规模化的养鸭生产创造了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水禽生产及产品加工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在广大农村发展水禽生产,有利于转化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辟了有效途径。我国有世界著名的水禽品种,先后育成并应用于生产的鸭品种及配套系种鸭有:绍兴鸭及其配套系种鸭白壳Ⅰ系、青壳Ⅰ系、金定鸭等蛋用鸭,Z型鸭、南口鸭、天府肉鸭等白羽肉用鸭;鹅品种主要有:太湖鸭、皖西白鹅、四川白鹅、豁眼鹅等。同时,我国先后引进英国樱桃谷、法国奥白星等肉用种鸭,以及朗德鹅、莱茵鹅等种鹅。水禽的种质资源可基本满足目前生产和今后发展的需要。饲养水禽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节粮型的畜牧业,实行鱼鸭结合、稻鸭结合,是典型的生态农业项目;利用滩涂、草场,发展养鹅生产,在放牧为主,适当补料的饲养方式下,可以达到每增重1公斤活重,仅消耗2公斤精料,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达到精料转化率1∶1。对粮食的依赖性较小。同时,水禽生产还具有产蛋多、增重快、饲料报酬较高等优势,1只肉用种鸭1个繁殖周期可生产120只商品肉鸭,总肉量可达360公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饲料3公斤以下;良种蛋鸭年产蛋20—22公斤,饲料报酬1∶3以下,在饲料报酬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产蛋量可比蛋鸡高30%以上。产品市场开发前景广阔。我国以传统方式加工的水禽产品丰富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南方各省,有广泛的消费基础。初步估计,我国95%以上的鸭蛋和80%以上的水禽是经过加工后上市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方地区对水禽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水禽产品的消费市场正在向北方延伸。而且,水禽副产品如羽绒、肥肝等价值高,近年来的市场需求量稳步增加。一只专门生产羽绒的鹅一年可活拔毛5—7次,产绒量500—800克左右,目前国内市场每公斤价格40元,仅拔毛一项,每饲养一只鹅可收入20—32元。鸭鹅肥肝含有大量的人体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国际市场上肥肝供货量十分有限,价格昂贵,每公斤鹅肥肝售价高达40美元。此外,鹅的脂肪还具有防冻功能,可加工成防冻护肤产品,鸭鹅油是制作糕点的高档原料,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水禽生产具有生产周期短,加工增值高,对后续加工的依赖性强,产业链条长等特点,符合实施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3水禽生产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水禽生产的增长方式还处于粗放的数量扩张型的阶段,存在着以下的薄弱环节:水禽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我国商品化水禽业起步迟、投入少,种用水禽场数量少、规模小、生产设施简陋,育种手段落后,技术人员匮乏,导致供种能力不足,生产性能不稳定。存在着部分种禽场不按规定程序制种,和大量使用商品禽留种,致使生产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良种推广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地影响了水禽商品生产的发展。水禽专用饲料加工能力不足,饲料营养研究工作严重滞后。1996年我国配混合饲料加工总量为5500万吨,其中水禽专用饲料仅占不足1%,很多水禽饲养场只能用蛋鸡料和肉鸡料代替,与现有的水禽饲养规模不相适应。随着水禽规模化饲养程序的逐步提高,对水禽专用饲料的需求将更为迫切。水禽产品的传统加工手段落后,产品档次低,不适应现代的消费需求。虽然我国的水禽产品丰富多样,但大部分是以传统的手工作坊式加工生产,在产品质量、卫生标准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水禽生产的产业化程度低。水禽生产从供种、供料、技术服务、产品加工流通等主要生产环节,产业链相互脱节,专业生产数量少、机制不健全,产供销信息不灵,产销矛盾突出,利益分配不均,造成市场波动大,生产起伏不平,严重影响了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水禽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水禽生产存在着上述薄弱环节和问题,只有通过推进水禽产业化进程,才能有效加以解决。二水禽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我国是水禽生产大国,也是水禽产品的消费大国,1996年统计显示,全国人均占有水禽肉2.8公斤,水禽蛋2.9公斤。特别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市的城乡居民更有喜食水禽肉蛋的传统习惯,如浙江省的人均禽蛋消费量中,鸭蛋及制品已占40%以上。1水禽产品的特点和品种水禽饲养是我国的传统饲养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面对现实社会的需求,我国人民对水禽产品的利用摸索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和独特的消费方式。水禽产品有很丰富的传统加工品种,如北京烤鸭、盐水鸭、板鸭、烧鸭、松花皮蛋、双黄咸蛋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有些产品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近年来随着肉鸭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引进了先进的屠宰加工设备,生产的分割及整装鸭产品供出口和部分内销,为水禽生产加工增添了新内容。2水禽肉蛋的消费增长预测1978—1996年间,我国总人口由9.63亿上升到12.24亿,年均递增1.5%,平均每年新增人口1500多万。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仅人口一项就可使我国畜产品消费量每年新增45—60万吨肉类,12—18万吨蛋类。另一方面,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4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年均递增5.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递增4%,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估算,1994年城镇居民生活费支出中的2.5%用于消费禽肉、禽蛋及制品。可以预见,届时我国的禽产品的消费将保持较高的势头。1986—1996年期间,水禽肉产量从56.4万吨增加到340万吨,年均递增19.7%,水禽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