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专栏 > 经营 > 运营治理 > 其他资料 > 2006年中国音像产业年度报告(doc 45).rar

2006年中国音像产业年度报告(doc 45).rar

音像大厦
V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资料大小:103KB(压缩后)
文档格式:DOC(45页)
资料语言: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解压密码:m448
更新时间:2016/12/11(发布于北京)

类型:积分资料
积分:28分 (VIP无积分限制)
推荐:升级会员

   点此下载 ==>> 点击下载文档


“2006年中国音像产业年度报告(doc 45).rar”第1页图片 图片预览结束,如需查阅完整内容,请下载文档!
文本描述
2006年中国音像产业年度报告

第一节.音像产业概况 3
1.音像产业定义 3
2.音像产业产品范围 3
3.音像产业的外延及其所隶属的大行业 3
4.中国音像产业的发展历程 4
1.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6
2.国家对音像产业扶植政策 6
3.政策变化对音像产业的影响 7
第三节.音像产业产品与服务 8
1.音像产业主要业态 8
2.音像产业组织形式 8
3.音像产业数量规模 9
4.音像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 9
5.音像产业进出口状况 11
第四节.音像产业投资特性分析 15
1.音像产业赢利性 15
2.音像产业成长性 16
3.音像产业风险性 17
4.音像业进入壁垒 17
第五节.音像产业竞争格局 19
1.音像产业企业状况 19
2.音像产品供给的要素 19
3.影响音像产品供给的国家产业政策 21
4.音像产品进口状况 22
5.音像产品需求影响因素 22
6.音像业企业的竞争 23
7.音像业竞争格局的特点 24
第六节.音像产业整体经营状况分析 26
1.音像产业市场细分 26
2.典型音像企业的市场定位 28
3.音像产业整体规模分析 28
4.音像产业利润分析 28
第七节.音像产业企业创新情况 30
1. 数字电影院诞生 30
2.中国音像业走出国门 30
3.中移动统一音乐手机标准 32
第八节.音像产业的发展和预测 33
1.音像产业成长变化 33
2.音像产业需求变化 33
3.音像产业相关产品市场变化 34
4.音像产业要素市场变化 34
5.音像产业企业格局的变化 34
6.音像产业销售渠道与销售方式的变化 35
第九节.音像产业著名企业品牌及案例 37
1.业内著名企业介绍 37
2.外企案例——环球唱片公司 38
3.民企案例——华友世纪 40
4.资本运营案例——滚石移动 42
附录:音像产业2005年度大事记 44
第一节.音像产业概况
1.音像产业定义
音像业是指专门从事音像制品生产和流通的行业,主要包括音像制品的制作、出版、复制、进出口、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等。从更为具体的专业来分,“音”是指唱片业,载体主要有唱片(L)、卡式录音带(AT)、激光唱盘(CD)等;“像”是指录像业,主要是后电影制品、后电视剧制品、后演出制品和录像教材等等,载体主要有录像带(VT)、激光视盘(LD、VCD、SCVD、DVD)等。在中国,由于大部分音像出版、复制和销售单位同时经营“音”和“像”,并且,“音”和“像”在基本生产工具和媒体所有权方面是重叠的,受到基本相同的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于是,人们惯于把它们合称为音像业。

音像市场是文化市场的门类之一,它是围绕音像制品的生产和流通所产生的文化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音像市场”和“音像业”这两个词的内涵和外延大致相当。但音像界多用“音像市场”来特指音像制品的流通环节。

2.音像产业产品范围
音像业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动漫、歌曲、音乐、戏剧、纪录片、声像教材、网络游戏等体裁和类型的娱乐资讯节目;以DVD、CD、VCD、EVD、CD-ROM、录音带、录像带等为载体的音像节目;手机彩铃、手机短剧、音视频流媒体(mp3/mp4)、VOD、网络电视(IPTV)等以电信、移动通信、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为传播渠道的新媒体及内容;与影视娱乐业、音像业相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专利技术。

3.音像产业的外延及其所隶属的大行业
音像行业属于文化产业,2003年9月4日文化部发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这样界定的:“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
在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并且成为影响国家之间利益平衡的重要力量。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其GDP的18%至25%,其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

在中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05年,文化产业在中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广东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已突破1000亿产值,占全省GDP近7%的份额,名列全国首位。而人们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又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数字表明,2000年来,居民文化需求购买力极速增长,有关教育、娱乐等文化消费速度惊人。据预计,中国的文化消费市场在5年内将有4-5万亿的需求量。

为促进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建设一批文化创新、流通、制造等方面龙头企业。还加快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将加速资本要素市场的整合,促进文化产业市场化经营,鼓励国内外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另外,政府职能部门还将加强市场监管,大力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4.中国音像产业的发展历程
从1908年法国商人在上海建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起,中国音像业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和百年历程:
(1) 萌芽和起步时期
二十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唱片业的殖民色彩异常浓厚,基本为外商垄断。民族唱片业虽有发展,但非常缓慢,市场份额极小,处境艰难。

(2) 重建和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全国只有中国唱片厂独家生产唱片的局面。但还是基本反映了新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主要成就。

(3) 被严重破坏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受“文革”冲击,中国唱片业受到严重破坏,发展速度明显减缓,在唱片出版和技术上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4) 全面进步并向产业化发展时期
从改革开放至今为第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共出版音像节目近10万种。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音像业开始进行结构调整:音像制品从磁介质占统治地位逐渐向光介质发展;录像制品以用于营业性放映为主转为用于出租为主;音像经营业态由依附、游击状态和家庭式、小作坊式、甚至杂货铺式向专营化、连锁化、集团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音像经营单位在数量上的增长逐渐放慢,开始由粗放型增长为主向集约型增长为主转变,音像业和音像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在有关音像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后,市场管理得到加强,音像业经营秩序逐步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中国音像业和音像市场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音像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现在,全国共有300多家音像出版单位,超过300家音像产品复制企业,音像制作、发行公司2000多家,超过10万个零售、发行网点,正版音像制品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音像业初步形成了包括制作、出版、复制、进出口、批发、零售、出租、放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音像制品的功能全面发挥,市场需求急剧增长。从功能上看,音像制品日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介质,人们的需求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拥有收录机1亿多台,录像机3000多万台,CD机上千万台,LD机300多万台,VCD 机、超级VCD机2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1000多万台的硬件市场。庞大的硬件市场必然带来对音像制品的旺盛需求。

音像业的产业化趋势逐渐加快。音像制品经营单位从一开始就按照企业的模式运转,按照市场规则经营并接受市场规律的调节,以市场为导向,制作、出版、发行、出租、放映、销售各部门,环环相扣,分工合作。特别是近年来,音像制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提高很快。

音像市场经营主体趋于多元化。音像市场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经营者,国家、集体和个人纷纷跻身其中。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市场竞争局面的形成。在广东,正是由于大量社会资金的介入,使得这里成为中国音像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执法管理队伍初步建立。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为主干,一系列中央、国务院文件、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配套的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执法管理上,全国形成了中央、省、地、县四级音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