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下载文档 |
在传统营销的边际效用递减的今天,娱乐营销无疑为诸多品牌崭露头角带来了新的希望。2005年蒙牛的迅速走红,烧红了整个2006年的天空。那曾经炫耀一时的“标王”时代,被娱乐营销的大旗重新鼓起,且颇有欲罢不能之势,于是所有的娱乐营销、文化营销者都开始呼吁:2006年我们正式进入了娱乐至死的时代。但事实的真相如何呢?中国娱乐营销网(cnemkt)发起了一场为期3个月的调查,来揭示浮华背后的真相。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实意味着多元的竞争模式也开始甚嚣尘上。短短20多年,中国的娱乐事业也已随着商品短缺到过剩的飞跃,蹒跚起步。当我们还在为能喝上可口可乐而自豪时,一场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超市里就开始充斥着无数新面孔,商品琳琅满目,广告铺天盖地,一瞬间我们昂首跨步,享受着“仓廪实” 的良好收益。随之而来,是对“知礼节”的一种精细的追求,世纪的预言者站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展望了一下,发现19世纪是想出来的,20世纪是做出来的,21世纪将是“玩”出来的。
给舶来品一个中国解释
在揭示这次调查的结果和其所反映的中国娱乐营销市场的真相之前,我们需要先来审视“娱乐营销”在中文语境下的遭遇。
娱乐营销本来是个舶来词,它有两个维度的解释,一个是娱乐品自身的营销,我们惯常所见的“电影推广”等便是这种模式;另外一个则是借助于娱乐品本身所独具的“媒体”效应,即它的传播力,非娱乐企业进行自己的营销推广的方式,也就是本报告要重点讲述的“娱乐营销”。
蒙牛是近年来企业娱乐营销的楷模,很多企业是从蒙牛与《超级女声》开始关注娱乐营销的。娱乐营销的威力在蒙牛与《超级女声》的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蒙牛酸酸乳的销量从几千万爆增至20亿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蒙牛也将“超女”这一娱乐资源利用到极致,从“超女”代言到赞助”超女”演唱会等一系列营销活动,蒙牛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不遗“娱”力。
2005年“蒙牛与《超级女声》”的出现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毫无生气的中国营销带来些许星火,进而借助“超女”这股娱乐旋风形成燎原之势,一场轰轰烈烈的娱乐营销之火随之燃遍神州,娱乐营销的强大威力所带来的震撼也强烈地刺激着许多人的神经。2006年,这种刺激演变为中国娱乐营销的超级模仿秀。蒙牛的成功引起了一股跟风热潮。中国的企业从未与娱乐界如此亲密过,各种各样的娱乐营销活动层出不迭,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据统计,2006年仅广电总局批准的选秀类电视节目就达20多个,这些节目很多都有企业冠名或赞助(见表一)。
忽如一夜春风来。似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娱乐营销的春天已经到来。但2006年的百花齐放仍然没有带来百家争鸣的真实繁荣,企业和娱乐商都喜悦地沉醉在选秀中,不知归路。然而效果到底如何呢?各家说法不一。我们在调查中第一个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拨开迷雾,看看在各方专业人士心目中,2006年的娱乐营销冠军花落谁家。
我是冠军 此次调查涉及1000多家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企业、100多家娱乐产品制造商,以及业内颇有名望的广告公司。调查结果表明,81%的受访者认为蒙牛通过《超级女声》的娱乐营销活动是最成功的,而对其他的娱乐营销活动却反映平平(见图一,图二)。蒙牛,又是蒙牛,紧紧握着娱乐营销之父的王牌。
一次成功的娱乐营销决不仅仅是娱乐产品与企业商业诉求之间简单的拼凑。2006年看似火爆的娱乐营销热潮,其实隐藏着很多的问题。众多企业对娱乐营销方式的简单模仿,造成了诸多类似的娱乐产品产生,使受众感到审美疲劳,营销效果也大打折扣。 蒙牛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这背后有着对娱乐营销的深刻理解。所以即使在繁花似锦的2006选秀中,有人预言蒙牛和超女的再度结合无法再掀2005的狂潮,然而结果是,狂轰乱炸的单一娱乐营销,没有把蒙牛毁掉,却几乎毁掉了娱乐营销本身。广电总局的禁令,宣告了选秀活动沦为低俗的代言人,而娱乐营销本身的概念还没来得及完全展现在国人眼前,就仓促背上了亡国祸水的骂名,一贴良药险成毒药。这副看上去华美的营销道具,里子却原是不成法度的补丁连缀。
营销有道 尽管我国的娱乐营销离产业化的高度还有距离,娱乐营销模式依然在低位振荡,但大洋彼岸娱乐营销的繁盛景象却引发了我们对娱乐营销未来的憧憬,这股温暖的西风给了我们很多前进的智慧和动力。 仓廪实的环境下,人们已经不再喜欢生硬的广告灌输,传统广告的价值正在出现大幅滑坡,而商品的极大丰富又加剧了百舸争流的火爆。于是,商品社会的先锋者,